第7部分(第2/4 页)
,把东西给他。随后,他也逐渐地学会了用语言来要点心、苹果、橘子之类的东西。
(实物、文字、图片的三样配对,使他了解了认知对象,帮了大忙。)
他会使用的只是一些简单的单词,发音的单调也有怪怪的地方,但即便有些错误,我也不去纠正。如果要求过高,我怕打消他的积极性,使好不容易出现的一些要求语又缩了回去。
因为他一说出要求语,我马上有回应,他似乎也感觉 到了语言工具会使生活更加便利的道理,能够说出几个交流性的单词了(尽管都是些想要的东西)。
比如,吃的东西有糖、巧克(力)、冰(激凌)等;游戏有翻(翻跟头)、肩(肩车,肩上骑马马的日语说法)等。虽然在很长的一段时期他都不能说完整的单词,但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多,以及对不断成长的政嗣的日益清晰的正确发音的模仿,到了五岁的时候,他已经能完整地发音“翻跟着”、“肩车”等,要求他爸爸一起玩。
接着,想出去的时候,他会拎着鞋子过来说“嗯…嗯”(模仿穿鞋时我们发出的声音);想兜风的时候,他会拿着车钥匙过来说“卟…卟…”。如此这般,他逐渐会用语言来表达需求,表达自己想做的事了。
再进一步了纽约他怕毗湿奴喝东西的时候,只会说“果汁”,现在会拿着杯子过来说“请给我”。这时我开心极了。
在彻之说出“我要……”、“我想……”之类的要求语时,我为了不打消他的积极性,暂时把礼数习惯的教育抛开,满足他的要求。
比如,临睡前他想吃点心时,我也答应他。因为我认为 ,他会表达要求更为重要,更使我开心,就暂且不考虑他会长蛀牙的事了。
彻之说这些话的时候,正是政嗣用语言开始跟我交流的时候。
也许彻之目睹了我秘政嗣的语言交流,感悟到要想把自己的心情确切地传达给对方 ,语言是最有效的方法。于是,他模仿起政嗣的语言了吧。
彻之学习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试着用语言说出自己想要的东西和想做的事情。我对此积极回应,彻之的积极性更高了:哦,成功了!原来这样就行了!在这种成功体验的反复积累的过程中,他学会了一件又一件的事情。
最终,彻之以前的自言自语(单词)转化成了有意义的口头语(要求语)。
升入小学的时候,他已经会用单词来表达一些简单的要求了,即表达每天规律化的生活习惯的词、自己想要的东西等。例如:米饭、水、咖哩饭、口香糖、香蕉、杯子、调羹、双面胶、撒尿、大便、飞机、洗澡等等。
由此,我能稍许了解到彻之的希望和意思,从而在照顾他时心中也有数了。
用二选一的方式让他回答
要求语的语言终于出来了,接下来我想通过与彻之用简单的对话来确认他的意思(这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开始尝试)。
举个二年级以前的例子吧。午饭吃不吃拉面?一问三不知,除非做好拉面端到他面前,看他伸不伸手,才能明白他到底要不要吃。也许,与拉面相比,说不定彻之更喜欢乌冬面。如果在做好饭菜之前事先能知道他想吃什么,那该多好啊!
于是,为了让他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我设计了二选一的模式(A还是B?二者选一),尝试着让他选择。
比如问他:“你想吃哪个?橘子还是苹果?”彻之有鹦鹉学舌的毛病,只会回答后边的苹果,其实我知道他喜欢橘子,所以故意把苹果放在后边。尽管彻之伸手去拿他喜欢的橘子,我会马上阻止:“小彻回答的是‘苹果’。苹果在这儿,拿好。”顺手把苹果递给他。
不知失败了多少回,彻之总算长了点心眼,仔细听完我的话,不再重复最后的单词,能说出苹果前面的橘子,终于吃上了喜欢的橘子。
费了这么大的劲,他才懂得:针对“要哪个?”这个提问,在对方说出的两个单词之中,选出自己想要的来回答,就能得到相应的东西。
接着试试眼睛看不见的、非具体的事物来选择吧。比如想去的地方。
我问他:“小彻,今天去哪儿好呢?齿科医院还是游泳池?”这完全是诱导式的询问。如果他鹦鹉学舌式地重复最后的单词,我会进一步问他:“不去游泳池?去游泳池?”他继续鹦鹉学舌——“去游泳池”的话,那就带他去。
我本来就想带他去游泳池,但想确认一下他的想法,用他本人能接受的方法来提问。总之,每当外出,我就会与之对话一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