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页)
的办法,用多卡连环透支,导致了无数人破产的悲剧。许多持卡者对自身的还款能力估计不足,从而盲目地进行过度消费、超前消费,使得透支的债务最后就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得其透不过气来,每个月所得收入填补了信用卡上的透支之后已所剩无多,到了月底又继续要在信用卡上透支,成了都市里外表光鲜背地窘迫的“卡奴”。为了还债,不得不委曲求全,低三下四求人,其结果影响了自己信誉,丢掉了尊严。
困境三:卡奴变成###
环球时报曾经登载过一件大学生卡奴最终成为###的悲剧,引起了全球人类的吁叹,那是发生在韩国的一件真实的事情。
旧金山阳光按摩点的大厅里,下午1点,门铃响起,8个仅穿着贴身内衣的韩国女孩坐在大厅的长椅上,等待着客人的挑选。这8个韩国女孩是这里的按摩师,金由美就是其中一位,这是她每天都要多次经历的场景,每一次她都要硬挤出笑容,并在心里不停地乞求:“千万不要选到我。”
2002年,由美已经透支了1万美元。她又办了第二张信用卡,用透支第二张卡的钱还了第一张卡的欠款。又过了一年,由美已经欠了4万美元,她必须想办法还钱了。由美向家里人撒了个谎,说要休学为妹妹赚学费。可是因为没有大学文凭,找个高收入的工作太难了。
一年前由美还是韩国的一名大学生。为了偿还透支信用卡欠下的4万美元债务,她被骗到美国,成了一名每天工作15个小时的###隶。这样的日子还不知什么时侯才是个头啊。
象这种因成为卡奴而四处筹钱还债的女孩子不知还有多少,无论是自愿还是无奈的,堕落从此开始拉开帷幕。
卡债逼人,有人成了流落街头的游民,有家归不得;有人持枪抢劫店家,铤而走险,最后锒铛入狱;更有甚者,因还不出卡债而自杀者也不在少数;还有更多的卡奴因债台高筑,陷入忧虑症的边缘。
信用卡大潮席卷着整个世界,夹杂在这股浪潮之中,卡奴的奢华与攀比助长着社会的浮夸与浮躁。卡奴带来的社会问题与心理问题,也日益呈现在人们面前。
你可以从卡奴脸上轻而易举的看出“压力”两个大字,卡奴带来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感情压力四处弥漫,他们存在的那种紧张与焦躁的迹象,令人不得不为他们长叹息。
卡奴以自杀、犯罪、游行、告状等激烈方式向整个社会传达自身的绝望与挣扎,问题浮出水面已多年,全世界都在奔走呼告,无奈谁也拿不出行之有效的办法,卡奴仍挣扎在生死之间。
在台湾,卡债现已成为与毒品并列的犯罪根源之首,据台湾警方的统计;每个月至少有40名以上的“卡奴”因无钱还卡债而走上绝路或犯罪;给社会治安带来了极坏的影响;难怪有台湾媒体把信用卡列入台湾的三大害(毒品、枪支、信用卡)之列。 “卡奴”们的悲剧屡屡上演;问题却没有解决。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卡奴引发的心理问题(1)
第四章 卡奴——猥琐的“负翁”
第二节 卡奴引发的心理问题
有研究表明,刷卡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诱着人们过量消费。在同等情况下,刷卡的消费者比用现金支付的消费者购物时往往要多开支五分之一左右,且经常要超过自身的经济能力。心理学家告诫人们,刷卡如此便捷,且没有货币的直观效应,从而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明显降低了对自己消费欲望的控制,疯狂刷卡只会让内心空虚。但是,作为卡主,一定要区别开来什么是需求,什么是奢求。
如果一个庞大的群体沦为“卡奴”,并因此承受巨大压力、出现心理问题,从长远来看,将是一种不可忽略的社会隐患。1986年,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克首次系统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他认为,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存在着一种规律,即风险社会正给人带来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感和极度不安的生存意识,人们正从对财富的追逐转向对无所不在的危险和灾害的逃避。应该说,“卡奴”现象呈现给我们的,就是一种值得警惕的社会风险,信用卡透支带来的风险也将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持卡人的生活带来的压力,并不仅仅限于极个别人,而是一个人数众多的群体。卡奴中22—35岁之间的中低收入人群占到绝大多数,这个年龄段的人群追求完美、争强好胜、攀比心理等性格,决定了一部分人通过刷卡来满足了其“虚荣”心理。刷卡消费时,心理账户效应给人带来一种虚假安全感,追逐时尚的虚荣心和贪便宜的心理也让人们乐于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