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部分(第2/4 页)
莫闲摇摇头:“南宫小姐,我并不擅长这一点,佛祖经文,微言大义,纵是高僧,也不敢说他能精通佛理佛经,我一个修行道德的人,怎么敢说与小姐辩论佛经!”
“莫闲,你不敢就说一声,推托干嘛,难道就不屑与小女子一谈!”南宫嫣有些恼怒,也难怪,莫闲话中有话,含有暗讽的意味。
太子和太子妃饶有兴趣看着两人,子渊和谢草儿却是一脸微笑,只有南宫嫣有些恼羞成怒。
“辩经得有主旨,是就佛经论,还是其他,望小姐赐教。”莫闲见差不多了,他与南宫嫣相辩,目的并不在南宫嫣身上,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要不是太子前来,他都准备给南宫嫣一个闭门羹。
“就你上次所说,佛经是在说谎!”南宫嫣气呼呼的抛出了问题。
“南宫小姐,从不信者眼中,佛经是在说谎,因为人或眼见为实,或听从他人描述,他人描述的人必须是信得过的人,要么是史书记载,但其中难免有谎言,佛经中多荒诞不经之论,对于不信者,是在说谎;而信者,却是另一回事,我并没有说,佛经是撒谎,佛祖看破一切,世间或世外,对他来说,他眼中所见,耳中所闻,的确如西方净土,因为佛祖已无恶意,一切对于我们来说,负面的东西,在佛祖身上并不存在。”莫闲说。
的确,对于佛经中的描述,世人分为不信和信两种,对于不信者,一切都不用说,不信自然无以明,这是修行界常用的一句话,而对于信者,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信仰,佛既然神通广大,当然一切都是真的,这算是一种迷信,但迷信不一定是坏的,而另一种,则是觉悟后的信,正如佛经所言:“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有个故事说明了这个问题。
一位将军问禅师,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
禅师曰:“滚一边去!”将军大怒,拿刀便要动手!禅师又曰:“此乃地狱!”
将军一听,立即放下屠刀,深感惭愧;禅师乃徐徐曰:“此乃天堂!”
在觉悟者眼中,何处不是菩提!心中无恶念,眼中就没有恶,因为佛说一切唯心造。
“你是认同我的观点了,佛经中道理本就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南宫嫣说,她虽然不确定,但感到自己胜了,莫闲自己找了个理由,把他以前所说的话圆了过去。
莫闲笑了:“你还是不理解,也罢,金刚经云:佛实无有法可说,若言佛有所说法既是谤佛,佛无我相人,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莫闲意思很明白,佛法只是一条通往自我超脱的路,没有一种真理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佛法是一种内求法,十二因缘,生死轮回,从无明起,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到老死,这是顺观流转门,无明和行是过去因,感现在果;识、名色、六入和受是现在果;爱、取、有是现在因,感未来果;生和老死是未来果。十二个环节前后之间互成因果,互为生灭条件,是涉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的总的因果循环链条。
注意一点,这一切都建立在唯心意识上,逆观还灭门是老死入手,逆推其因,直至无明灭尽,一切都不假外求,唯有觉悟到这一点,佛法是个人解脱的法门,大乘佛法虽说广度众生,还要自己觉悟。
说佛法是真理,这句话没有错,但说放之四海皆准,就不行了,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世间没有一种真理能如此,要说有,大概只有用运动的观点看事物,事物的变是永恒的。
“你套用《金刚经》中话,不是证明了我的观点?”南宫嫣说。
莫闲哑然失笑:“你所讲的佛经,不是佛所讲佛经,字虽一样,但内里相差十万八千里。”
“你胡说,佛经说戒,你曲解佛经,不怕下阿鼻地狱?”
“下地狱并不一定是坏事,地藏王菩萨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佛讲的地狱,并不是由佛祖所控制,也不是由菩萨罗汉所控,而是自我愚昧的心,或贪婪的心,或嗔心,而造作恶事,自己感应而得恶报。佛祖度人,能度的人自然得度,一句话,地狱只在你心头,净土也在你的心头。”莫闲说道。
莫闲的话更近禅宗,禅宗主张不立之字,以心传心,因为其不立文字,故此无败,在禅宗中,甚至出现所谓的狂禅,丹霞天然说:“佛之一字,永不喜闻……吾此间无道可修,无法可证。一饮一啄,各自有分,不用疑虑。”并曾取木佛烤火。他们认为平常心就是佛心,每个人都要自作主人公,做惟我独尊、不受外惑的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