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页)
被扶助以及快乐的气氛,这样,成长的条件才会在他身上生根。小孩若是没有这样“天堂”般的感觉,要什么(没)有什么,就无从培养信心,当要对生命有所付出时,他会有被吞噬的恐惧。
奇怪的是,我们对小孩生长的必备条件所知太少,常低估他们的个别差异以及行为能力,我们也忽视外来影响在他们身上产生的作用。瑞士小儿科医师史汀尼曼(Stirnimann)对新生儿做的实验令人印象深刻,他的著作《新生儿心理学》(Psychologie des neugeborenen Kindes)有几段相关的叙述:“还算严谨编写的书中……认为六周大的婴儿根本对疼痛没有感觉……事实不然。在一个谨慎进行的实验中我注意到,婴儿出生几天后,接受第二次预防注射,在消毒的时候就开始哭了。”关于记忆:“……出生前的记忆会保留下来:夜班护士发现家里开店的婴儿一直到半夜还清醒着,不哭也不闹,而面包师傅的小孩常在凌晨两三点时就显得骚动不安。母亲白天干什么活儿,晚上几点休息,婴儿早在出生前就习惯了这样的动静规律。”
还有很多值得研究,从史汀尼曼的观察得知,我们太疏忽新生儿的敏感、知觉以及情感,以为照顾他,给他食物,为他清洁等事情比较重要,认为对新生儿来说这应该足够了;其实不然。经过详细研究童年生活,尤其是弗洛伊德及其弟子的心理分析,加上行为研究,我们得到了全新的观点。感谢这些专家,因为他们的研究,我们才晓得婴儿刚出生的几个星期中所得到的印象及经验有多么重要。
1810年,歌德与柯内博(Knebel)谈话时曾经提及:“有一件事我们做得很糟,那就是对婴儿最初始的教育太外行。殊不知这对小孩的个性以及将来成年后的生活,有绝大部分的影响。”然而,多年来我们任由诸如此类的高见散置一旁,没有深入研讨。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不被关爱
今天我们知道,婴儿除了不可或缺的各种照顾之外,他还需要温暖、关爱、适当的刺激,例如安静稳定的成长环境,这样他才能够自信、活泼,有责任感。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给婴儿足够的身体接触,让他感受温情。
若是婴儿初始的世界让他害怕不安、空洞、被侵扰,他就会畏缩、被吓退了。太早以及过于强大的不信任经验,使得他无法信心满满迎接世界。婴儿经常长时间独处,世界空茫一片,刺激太强或印象过于繁杂,都可能形成分裂人格,他与世界的关系已蒙受损害,只好退回自己的壳中。
史毕兹(René Spitz)以孤儿院长大的小孩做实验,一出生就与母亲长时间分离,或者很早就经历母亲离去的小孩,即使平均一位保姆照顾10个孩子的孤儿院提供最有营养的食物,无可挑剔的卫生清洁环境,在小孩成长过程中仍然有难以弥补的创伤。被冷落或被太多刺激吓坏了的孩子,或许晚熟、单向发展、表现落后于人,或许有着与年龄不成比例的早熟。因为他们的生长条件不是太过就是不足,因而萌生幼龄不该有的恐惧心理。
不被爱或者父母不希望有却自动来报到的婴儿特别容易形成分裂人格。有的孩子长期生病住院,或者经历过母亲离去的创伤也都容易形成分裂人格。母亲不爱、不在乎小孩;母亲太年轻,个性未臻成熟;母亲没时间,把孩子交给冷漠的人照管的“金丝雀小孩”;母亲生产后很快去上班,小孩长时间独处,无法给孩子关爱的例子都一样。
过多刺激
婴儿时期缺乏关怀与爱是形成分裂人格的一个主因,同样的,过多的刺激,譬如母亲不让婴儿安静,不知道孩子究竟需要什么,则是另一个主因。这么说有些模棱两可,我们应该深入探讨: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四周环境应该很坚强稳定,让他无忧无虑,然后逐渐赢得他的信赖。熟悉是信任的基础,假如照顾他的人经常换面孔,环境变化频繁,感觉器官应接不暇各种刺激,他将无法一一吸收(例如收音机或电视机不断发出的噪音,光线太亮,睡眠时亦同,过多累人的旅行等)。这样的母亲以及这类的骚动,都会侵犯到婴儿对安静以及独处的需要。做母亲的不停地和孩子玩,抱着到处走,不给小孩有建立自己规律的机会,也会让婴儿搞不清楚状况,吓得缩回去。
另一种情形是孩子的器官尚未发育完整,就苛求他达到某些目标,也会形成分裂人格。还没学会处理自己问题的小孩,不得不周旋于难搞定或个性不成熟的大人之间,他于是很早就学会了嗅出硝烟,察言观色,以便备战,或者避免让灾难降临到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