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页)
。也正是有了“一日三省”的习惯,每当邪念萌出,都有忏悔之举在心头执行。
去跋涉,为了历练“养尊处优”的体魄;去旅行,为了开阔“自以为是”的视野。不论是阅读、“阅事”或是“阅人”,每当见识积累到一定厚度,那份踏实就打心眼里明朗起来。倘若半月未读半字,便觉自心也空乏了许多。
忙碌,是一个进行时。
即使有再多“所思所想”要汇集为文,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俗世杂务打断了希冀。不论是杂志还是广播,如今,提到最多的,是“慢生活”。假若你今天不懂得“慢下来”,明天就不知该如何“快”过他人。换句话讲,就是今天你埋下“罪”的种子,他日你必将结出“罚”的果子。有关三鹿、蒙牛、伊利等牛奶的三聚氰胺事件,就是实例。
处在临界30岁的时光中,我渐渐发觉童心的美好。去北京主持一场全国少儿英语风采大赛,与来自30多个城市的孩子接触,发觉,他们眼中的世界,如此*而精彩。童心的好奇,自信的出演,即使是睡觉,都是那般酣畅透彻。
反观自己,由于杂事臃肿,多件事务同时逼近,麻乱的心境、可憎的面容。。。这些都让我成为不再“可爱”的自己。做过一个自我情商评价测试,结果赫然写着:“该受测人属内倾性(Introversion)性格,倾向于从自己内心的想法、情感和感想中获得能量。”很准确的评定,同时,也显露出自身需要调试的方向。
罪是什么?难道过错就是“罪之本”?而罚是何物?难道惩戒就是“罚之根”?
其实,更多情形下,是自己无法迈越内心的这道“罪罚”屏障。当一次失误骤降身边,那种莫名的内疚与亏欠会让心灵蒙上石砖一样的怪责。持续多日的不良心情,郁郁难解的纠葛念头,这所触的一切,都是“自己对自己”的发难与处罚。
可转念想,有必要吗?
倘如没有过错,我们怎能知晓“改正”的可贵?你我皆非圣贤,对于未来前兆,你我都不得而知。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份未知,生活的各处细节,才显得丰富而崎岖。毕竟,大山大路的平展生活,根本不值得一搏。
《ELLE》中国版20年纪念版中,采访了诸如羽西、杨澜、张越这样的成功女性,当谈到对于年岁20的女孩寄语时,她们都提到了“自信”、“坚持”这样的字样。很多时候,我们总是“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当苦难突袭,又有多少人坚守信念、一杆子到底?而最后的赢家,却是属于那群自信且坚持的个体。
当今的社会,无论是“胜者为王”还是“剩者为王”,期待巅峰,是每个人的理想。时常,在内心会有煎熬,这是必然。人生若总充满喜乐,那“曲径通幽”的美,“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趣,又如何体现?
所以,一个人的战争,没有硝烟瘴气,更没有面红耳赤。在个人的战争里,是两种声音的妥协,甚而,是两个自己的彼此说服。“罪罚”之间,自有定论,只有这“内心的战争”,此消彼长,促进个体的成熟进步。
20岁时,我们为何鼓励多些苦难,那是因为,在30岁时,我们才能学会何为优雅、何为从容。最终,和平将取代战争,平静将化解喧嚣。当心灵处在某个阶段,无论动静,都有恰切理由。不争、不乱、不辱、不鄙。
当学会了“与自己和解”,那份“罪与罚”,才能成为镌刻记忆的深远伏笔。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融化 升华
有时,在忙碌中,把自己弄丢了。失了心的人,确实苦的可悲。那种挖噬,吞灭了千丈梦想,万尺豪情。
很想寻觅出整段时间,让俗务萧潜,让内心井然,然后,翻出早已渴求的书卷,慢慢默读。林奕华、朱天心、林夕。。。 从书店搜罗来的文集,一直等待阅者前来。
喜欢翻转书页的声响,如薄锦轻擦,婆娑生姿。每每酣读,只觉气蕴通贯、心神舒然。自问,有多久未曾有过这番态势?而我的伏案劳形又坚守了多久?
久坐少动使我的颈椎毛病突地重了起来。晕沉的大脑无法思考,麻痹的肢体不能自如,那种燥与挫,似钝刃,死命切割神经。负气一样,关了电脑,锁了房门,索性让自己被车流湮没。陆离的街灯,切分光暗。而身边百姓,大多僵化面容,只知赶路。在他们的平静背后,也许,承载了更多生活或境遇带来的困惑。
人们都喜欢听故事,因而,诸如像《财富故事会》、《传奇故事》、《文涛拍案》、《鲁豫有约》、《心灵花园》这样的节目可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