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页)
陡锩��淌绿趵�贰ⅰ陡锩��头L趵�贰ⅰ陡锩����ā返染�ǎ�匝细窬�录吐伞�
1924年10月,军校师生参加镇压由英帝国主义支持的广州商团叛乱。1925年2月,军校师生和教导团共3000余人组成的校军,是第一次东征广东地方军阀陈炯明的主力,同友军一起击败陈军。4月,校军改编为国民党党军第1旅,后又扩编为党军第1师。6月,奉命回师广州,参加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23日,军校派入伍生和党军参加广州各界人民的反帝大游行,在沙基遭英、法、葡帝国主义武装镇压,军校官兵和学生牺牲23人。10月,以党军第1师为基础扩编而成的国民革命军第1军,参加第二次东征陈炯明,在友军配合下彻底消灭了陈军,为统一和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1926年7月之后,军校许多毕业生参加北伐战争,在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军校随着革命形势的大发展而扩大。以教导团为基础成立国民党党军第1旅,是此后国民革命军大发展的基干力量。从1925年起,黄埔军校先后在广州、潮州、南宁、武汉、长沙设立分校。1926年3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国民革命军各军所属军事学校与黄埔军校合并,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直隶军事委员会。蒋介石任校长,汪精卫任党代表。增设副校长,由李济深担任。设教授部、训练部、政治部、经理部、入伍生部、管理处、军械处、军医处、编译处、兵器研究处和高级班。
这一时期,黄埔军校曾数次更改校名。除创办之初的“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陆军军官学校”)外,引人注目的是在其中加入“党立”两字,全称“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这是1925年2月第一次东征时开始使用的校名,最早见于军校发布的文告《告东江人民书》,刊登在军校出版的《青年军人》第2期。那时,校总理孙中山病在北京,在校名上冠以“中国国民党党立”的字样,实为校长蒋介石所决定,其目的是为贬低共产党人在军校中的地位制造根据。从这个校名的改变可看出,蒋介石在军校排共、反共初露端倪。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后来在撰写军校校史时,为掩盖国共两党合作创办军校的真相,把“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称为是黄埔军校最早的校名,这是不尊重历史的。
1924年拍摄的黄埔军校大门,校匾题为“陆军军官学校”。从军校创办时期对内对外的文告、声明等文献资料看,所署校名并未统一。多采用“陆军军官学校”的简称。1925年6月,军校为广州沙基惨案发表《本校全体官生士兵通电》,以“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署名;1926年2月为援助省港罢工发表《慰问罢工工友》公开信,又仍以“陆军军官学校”署名。在此期间,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或“广州陆军军官学校”作校名,也始见于广州《民国日报》、《上海民国日报》的文章或消息报道中,但这些称呼纯属为了标明校址所在地,以区别于当年滇、粤、桂、湘各军所办的军官学校,并非正式校名。
黄埔军校继“陆军军官学校”、“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校名之后,正式启用的校名是“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这个校名是苏联顾问鲍罗廷和加伦建议的,由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通过,决定将“陆军军官学校”扩大改组,于1926年3月1日正式命名。共产党人熊雄是这次筹备改组的委员之一。由此开始,军校书报刊如《黄埔日刊》、《黄埔潮》、《政治学概论》等都署用这一校名。这一时期,师生佩戴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铜质证章,不但铸有“青天白日”与“镰刀斧头”的两党标志,还在证章中心铸上了地球图案,象征“世界革命”,充分反映了共产党人的革命思想在军校中占有显著地位。在此期间,也有文稿和报道等以“国民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国民革命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署校名,但并非正式命名。这两个校名的使用,反映的不仅是军校属于国民革命军编制,其实质是随着蒋介石军事大权在握,他又一次试图减弱共产党势力在军校中的影响。
1927年4月23日出版的《讨蒋特刊》1927年1月,国民党中央迁到武汉,4月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在武汉开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该校是在国共第一次合作、革命统一战线濒临破裂时期,以共产党人为核心的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扩大改组而成。在广州黄埔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依然开办。这时蒋介石在上海已发动“四·一二”政变,他以南京为校址,又成立了一个“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公开组织筹备委员会,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