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人宋庆龄在广州。”赴苏联考察党务和军事。11月,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成立“国民军军官学校”,培训陆军初级军官。在此前后,国民党内还酝酿过筹建以“陆军讲武堂”等为校名的提案和规划,但均未正式开办就夭折了。
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命名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任命蒋介石为“筹委会”委员长。在蒋辞职(未准)赴沪后,由廖仲恺代理,继续进行筹备工作和负责招生事宜。“陆军军官学校”这一校名,在此也最初由孙中山亲自写定,最早出现在国民党中央的正式文件中,同年3月又见于广州《民国日报》刊登的《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处布告》和《陆军军官学校考试委员会启事》等文告中。“陆军军官学校”在孙中山以及众人的努力下,特别是依靠共产党参加筹备工作,输送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分子担任教官或招收为学生,实行两党合作创办革命军官学校,终于在经过短短几个月的紧张筹备后成立了。
军校宣布成立时,正式命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但仍简称为“陆军军官学校”,悬挂在校大门上的校牌即如此书写。因位于广州黄埔区长洲岛,在当时的口语中通俗称为“黄埔军校”。其实,该校对外对内发表宣言文告和出版书报刊的署名,从来不用简称或俗称,而用全称。此后,黄埔军校先后四迁校址,屡改校名,另有不同时期不规范的简称或外加、冒充的名称,合计校名多达10余个,但一说到黄埔军校,人们一般都会明白所指即是这个起源于广州黄埔岛的军校。
黄埔军校于1924年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亲临发表演说。他明确提出: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办学宗旨;以学习苏联建军经验,采取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际结合为办学方针。寄厚望于在这里培养革命的军事政治人才,组成以军校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重新创造革命事业。
军校直隶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孙中山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组成最高领导机构——校本部。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6个部办公。11月以后,增设教育长和军法处、参谋处。教职员中不少是国共两党的重要干部和社会知名人士。共产党人周恩来曾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曾任教授部副主任,聂荣臻、恽代英、萧楚女、高语罕等都在黄埔军校工作过。军校先后聘请苏联专家切列潘诺夫、瓦西里·布留赫尔(在中国化名加伦)等为军事顾问。这年冬天,军校成立教导第1、第2团。
军校仿效苏联红军的经验,设立党代表和政治部。这是在中国军队中最早建立的新型政治工作制度。除军校设党代表外,在各教导团和后来的党军中,从连至师均设党代表。其职责是监察行政、参加部队管理、指导党务和主持政治训练,并保障军事训练及一切战斗任务的完成。军事指挥官的命令,必须有党代表副署方能有效。政治部是校长和党代表进行政治教育的佐理机关,专司一切政治工作。各学生队设政治指导员,对政治部负完全责任。各级党代表和政治部主任、政治指导员,大多由共产党员或国民党左派人士担任。军校先后制定了《政治部服务细则》、《本校政治部指导员条例》、《宣传队组织条例》等较为完整的政治工作制度。
军校教育,规定学制为3年,因当时用人迫切,实际为半年至两年半不等。 军事教育:分学科(步兵操典、射击教范、战术学、兵器学、交通学、筑城学、军制学等)和术科(制式教练、战斗教练、实弹射击、野外演习等)两大类。第1期学生均施以步兵训练,第2期学生开始分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和宪兵5科。第3期学生起实行入伍生制度,新生经
过3个月的入伍教育,考试及格者升为正式学生。第4期学生以后增设政治、骑兵、交通和无线电等科。后期又增设英、德、法、日等外语教授班。 政治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学生可
孙中山视察黄埔军校时;向师生发表演说。
阅读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等书籍。《政治教育大纲草案》规定,政治课包括三民主义、帝国主义、社会主义、各国革命史、军队政治工作、政治学、经济学等18门。教学方式,以讲授政治课为主;同时,定期举办政治讲演会、政治讨论会、政治问答等。国共两党及社会著名人士谭延辏А⒄啪步�⒚�蠖�⒘跎倨妗⒙逞傅仍�叫=惭荨>�N�忧慷允ι�腿褐诘男��逃��罅砍霭嫫诳�⒆ǹ�⑽募�⒋允榈龋�蛐D谕夥⑿小4送猓�怪贫�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