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页)
人的意见不断调整自己的科学判断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既无助于释疑解惑,又伤害了本学科的声誉。
综合墓室和墓道形制因素,东汉时期中原地区两室墓其平面形制,前室多为横长方形、长方形,也有方形的,后室多为长方形,其次为方形。韩国河先生指出:魏晋多行“不封不树”的薄葬政策,然墓葬形制仍承袭了汉制,洛阳地区清理的魏晋墓群,大型墓仍然保持双室的布局,但明显已有单室化的趋势,这是新变化。曹魏双室墓多为方形前室,长方形后室,这由曹魏偃师杏园M6、洛阳16工区曹魏墓和著名的曹魏洛阳正始八年墓可以清晰地看出来,这可能沿袭东汉晚期而来。从汉魏考古发现看,两室墓前堂后室均为方形是罕见的,从文献看,汉献帝禅陵前堂后室都是方形;西高穴2号墓,前堂后室也基本上都是方形,如果墓主人是曹奂的话,那么两人相同的“禅帝”身份,葬室格局相近,是否隐含了什么特殊含义?我们不得而知。从西晋主流单室墓看,以方形居多,西晋帝陵由司马懿当年臣子身份而来的单墓室特征,被重视孝道、传礼之家的晋武帝所沿袭。而从墓道角度看,长而宽加上阶梯式内收墓道是典型的西晋高等级墓的特征。朱岩石先生指出西高穴大墓的墓道和西晋帝陵的构造很相似就是这种深刻认识的反映。韩国河先生还指出:西晋徐美人墓道形成五层台阶,这种多层台阶式的墓道不仅包含有一定的等级成分,也预示着多层多重建筑院落的寓意。西高穴大墓从墓葬形制看,兼具魏晋两个朝代的特点是十分明显的。
为什么不说是曹操墓(7)
怎么解释诸多东汉末期特征的物品的迹象?汉末魏晋时期,邺城地位只在曹操攻占后至其末年时最为重要,先是丞相府所在地,后成为魏王国国都,实际上有国都之尊,成为当时政治、文化、军事及贡品接受中心,曹操时期搜刮敛来的民脂民膏(好东西)都集中存放在邺城,曹操本性不浪费,故而存了很多东西;其次则是许都。曹丕曹睿时,这种局面就改变了,邺城地位下降,所辖范围被曹丕一分为三称为三魏,好东西大多输往洛阳,变为洛阳居首,许都因负有对南方的重任则在其次。邺城之藏品精品为曹操时所藏,而曹操时期的东西至西晋中晚期尚有大量存货没有用完,是以陆云尚得而见,这从陆云给陆机的信中可以知道。“一日上三台,曹公藏石墨数十万斤,云烧此消复可用,然烟中人不知,兄颇见之不?今送二螺。省曹公遗事,天下多意长才乃当尔作弊屋向百年,于今正平夷;塘乃不可得坏,便以斧斫之耳。尔定以知吏称其职,民安其业也。”(《陆士龙集》、又略见《太平御览》六百一。)曹魏后期,司马氏秉政,邺城成为“监禁”管理曹魏王室子弟的集中地,即便是进入西晋时期下葬,将存储的东汉晚末期风格物品放入墓葬也没有问题,并不奇怪。
哪里来这么多曹操物品呢?古代像曹操这种创业的大人物以及皇帝过世之后,并不是将所有喜欢和用过的东西都带入墓葬,而是专门存放起来,供子孙后代瞻仰凭吊。曹操的东西,史书记载存世不少,这是很明确的,他陵上寝殿就是存放这些东西的地方,曹丕拆寝殿的时候下诏说“车马入厩,衣服还府”,就是将其从陵上搬回邺城,势必专门存放,终曹魏一代不会有变化。曹操的东西,在曹魏时没有特殊原因是绝对不会加以毁坏的,这些东西可谓神迹、圣迹,如果毁坏有可能要被杀头。但进入西晋之后,其性质就变了。当时曾在邺城任西晋成都王司马颖属官的陆云见到曹操存放的遗物,陆云在《与兄平原家书》中给他哥哥陆机说:“近日夏案行曹公器物,取其剔齿纤一个,今送以见兄。”(《陆士龙集》、《太平御览》卷714作“今以一枚寄兄”。)“一日案行,并视曹公器物,床荐席具,有寒夏被七枚;介帻如吴帻,平天冠、远游冠具在;严器方七八寸,高四寸馀,中无鬲,如吴小人严具状,刷腻处尚可识;梳枇、剔齿、纤綖皆在;拭目黄絮二在,有垢黑,目泪所沾污;手衣、卧笼、挽蒲、棋局、书箱亦在,奏案大小五枚;书又作欹枕,以卧视书;扇如吴扇、要扇亦在;书箱五枚,想兄识彦高书箱,甚似之;笔亦如吴笔,砚亦尔;书刀五枚,琉璃笔一枝,所希闻,景初三年七月七日,刘婕妤折之。见此期复使人怅然有感处。器物皆素,今送邺宫大尺闻数。前已白其纟惠怅及望墓田处是清河时。台上诸奇变无方,常欲问曹公:‘使贼得上台,而公但以变谲因旋避之,若焚台当云何?’此公似亦不能止。文昌殿北有阁道,去殿丈,内中在东,殿东便属陈留王,内不可得见也。”(《陆士龙集》,又略见《北堂书钞》一百三十五,《太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