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页)
人,黄巾军,则是一群农民。
灵帝薨,董卓借外戚、宦官同时衰微之机另立汉献帝,就此掌控了朝廷中枢。
不论董卓掌控朝政的合法性,反正皇帝是“地主阶级总头子”,他们祖宗取得皇位的历史一般都不怎么光彩。
问题是统治者个人杀伐决断会影响整个帝国,一个好的当权者或许能把国家治理得国泰民安;就是坏的当权者,抢劫也总会有个限度,起码不会明抢。
一般来说,当权者打击异己,或者敛财,总会有个章程。强势者总会设计一种制度,或者说给自己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让被剥夺者有苦难言。虽然制度设计存在很强的剥削性,但总有制可循,被剥夺者可以在能力范围之内适应、改变这个框架,可以阳奉阴违,甚至拒不执行。
比如,汉朝币制:无论三铢、五铢、八铢还是新朝王莽古钱,其实都很不厚道,属于背地里阴人,本质都是为皇权打击异己。即使如此,社会说到底还是有规范的,居民还是可以生存下去的。
董卓是个实在人,实在人不在背地里阴人。
董卓拿出来的办法,是明抢。
在都城洛阳就直接纵兵“突其庐舍,淫略妇女,剽虏资物,谓之‘搜牢’”。这就比较离谱了,就是说,坐在家里,也会进来一群官兵,直接抢劫,而且保证你无法报警。
明抢,当然会犯众怒。
刘岱、张邈、鲍信、袁术、曹操、孙坚、王匡……你知道的、不知道的,纷纷起兵,共推袁绍为盟主,组织联军*董卓。
董卓应对的方式,无论如何我也接受不了。
他下令把洛阳城方圆二百里内所有的宫殿、衙门、民居等,一律烧尽,尽掘汉代诸帝坟墓,取出殉葬品,然后屠戮居民,然后跑到了长安……
跑到长安,董卓总算吸取了点教训,不再直接纵兵劫掠都城。于是,他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币值更迭——无字小钱。
初平元年六月(190年),到长安后仅4个月,董卓就下令融毁五铢钱、洛阳铜器,还有秦始皇收天下金铜铸造的铜人(12个被毁了9个),改铸小钱,即臭名昭著的无字小钱。
所谓小钱,到底有多轻,史籍没有记载,从现在出土文物来看,必定轻于2铢钱,不足1克,没有纹章、没有钱缘轮廓,简直就是破烂。
小钱问世,搞得长安一石米要3万至4万钱,实在是有点夸张。虽然三铢、四铢钱也是掠夺财富,但好歹还是钱币,而且朝廷要靠自身信誉推行。董卓小钱完全靠武力推行,这已经不是铸钱,是*裸的抢劫。
第二章 西汉的财富(7)
当掠夺超过被掠夺者的生存极限,就会转而掠夺自己的同伙,很快董卓以小钱支付军款。貌似强大的统治者,真正失去民心时,军队会放下屠刀,甚至会掉转刀口,因为军队和他的支持者本身也是被掠夺者。
董卓的下场当然是罪有应得,最终,曾经支持他的手下(吕布、李肃)干掉了他,“吕布戏貂蝉”就是在这段历史上演绎出来的。
很难明白,董卓为什么如此裁度国家政事,喜欢用明抢的方式往自己腰包里搂钱。如果董卓只是一个土财主,他最多也就为害一方;如果他是一方诸侯,最多也就祸害一个地区;很遗憾,董卓是当权者,要祸害全国。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拜《三国演义》所赐,京剧把曹操也塑造为一个大白脸,还有,看《三国演义》的人远比看《资治通鉴》的多,所以人们一提到曹操,总的感觉是这个人不怎么样。
不过,罗贯中太高看曹操了,无论前期的吕布、刘表、袁绍,还是后期的刘备、孙权,基本上没有人听曹操指挥。从历史事实来看,曹操也没有称帝,最多只是魏王,反而是《三国演义》倍加称颂的刘备率先自立为帝。
毕竟,历史科学和历史小说,不一样。
小说,对与错,善与恶,泾渭分明。因为,小说可以虚构,可以美化。
历史,不行。因为,历史是真实的。因为真实,所以残酷。所有人物,无论忠奸,都是集功罪于一身。无罪者,同样也不会有功。
曹操才出道的时候,正赶上董卓当政,也不容易。当时,黄河流域基本已经变成了屠宰场,不同的是,被屠杀的是苍苍蒸民。
186年,曹操为避免被董卓杀掉,“散家财,合义兵”,聚众五千人起家,10年经营,建安元年(196年)迎汉献帝。这之后的历史,尤其是曹操曾说过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