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部分(第3/4 页)
生,素有治国安民之志,年仅二十八岁便在贫病交加之中辞世。王令是一位颇有才华的青年诗人,在短暂的十余年里就写出了70多篇散文和480多首诗,由其外孙吴说编为《广陵集》。他的诗多是酬答唱和之作,主要叙述了自己的志向与人生态度及四处奔波的苦难生活。他同情百姓苦难,深刻揭露了黑暗政治和民生疾苦,《梦蝗》一诗是其代表作。他的诗受韩愈、孟郊、卢仝、李贺的影响较深,构思新奇,气势磅礴,意境高远。《暑旱苦热》一诗尤其突出:“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他的诗歌曾受到王安石的极力称赞。
《十七史蒙求》共十六卷,仿照唐朝李翰《蒙求》的形式,采用四言韵语,上下两句对偶,生动地介绍了许多历史典故,富有教育意义。如:“宋璟第一,李广无双。燕许手笔,李杜文章。”“石苞当相,卫青封侯。误点作蝇,落笔画牛。一诺季布,片言仲申。衍口雌黄,裒皮阳秋。荀家八龙,贾氏三虎。战胜朝廷,折冲樽俎。汉卧发兵,郝餐击虏。致瓜苏琼,挂黄兴祖。裴楷如玉,卫玠若珠。明牛漏蹄,庾马的颅。”
《神童诗》相传是北宋学者汪洙所作。汪洙,字德温,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出身于县吏家庭,自幼聪明好学,九岁便善赋诗,有神童之称。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中进士,授明州助教。他曾筑室西山,每月召集诸儒讲学,以教授族闾子弟,乡称崇儒馆。据说,他九岁时曾在一所废弃的学宫旁放鹅,见殿宇破败,心有所感,就写了一首诗:“颜回夜夜观星相,夫子朝朝雨打头,万代公卿从此出,何人肯把俸钱修?”因而县令召见他,他当即又作一首诗:“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被县令称为神童,受到奖赏。《神童诗》是一部影响广泛的启蒙读物。据学者考证,通行的《神童诗》并非汪洙一人所作,后人对它进行了许多增补。《神童诗》最初共34首,均为五言绝句,其中劝学诗14首,表现科举及第得意心情的诗5首,歌咏时令节气的诗15首。后人又增补了一些描写花草和自然现象的诗篇。通行的《神童诗》有48首诗,全部选用五言绝句,篇幅短小,简洁含蓄,浅白清新,诗味浓郁,格律严谨,音韵和谐,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趣盎然,易于记诵。其中很多诗句已广为流传,如“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达则相天下,穷则善其身。”再如流传久远的《四喜》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神童诗》是优秀的少儿诗歌读物,也是教导少年儿童学作诗歌的示范教材。因受时代局限,这些诗多以高官厚禄引导学童一心读书,曾遭人非议,但在宋元明清时期影响很大。
宋初承唐代科举制度,也以诗赋取士,《昭明文选》仍然是士人的必读书,甚至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载:“国初尚《文选》,当时文人专意此书,故草必称‘王孙‘,梅必称‘驿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晖‘。至庆历后,恶其陈腐,诸作者始一洗之。方其盛时,士子至为之语曰:‘文选烂,秀才半。‘”
王安石有一篇著名的散文《伤仲永》,记述了当时一个神童方仲永的故事:“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安石在文中说方仲永五岁就能“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这倒有可能是真实的;但说他“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就能作诗,就太夸张了,恐怕是神话里才能发生的故事,所以王安石只好说“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实,根据常识来判断,方仲永幼时肯定接受过一些诗歌方面的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