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部分(第2/4 页)
试,事关自己前途,和自己的前途比起来,别人玩弄什么阴谋,跟我有个屁关系。
眼下还是静心答题的好。
他屏住了呼吸,便将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破题上,良久,他举起笔来,提笔写道:“继养而言教,于谨于申,见王道之尽心焉。”
这是很中规中矩的破题,完全改变了徐谦以往的剑走偏锋的风格,大意是说:继承父母的志气,供养他们,靠的是教育和教化,而这种教育教化,需要认真慎重的从事而反复不断的强调,可见仁义之道的施行,在于尽心尽力。
徐谦破题,并没有什么太多亮点,却又十分符合题意,破题与题目互为呼应,已属上等了。
他之所以不选择惊世骇俗的方式,在于这个题目的难度,这个题目最考验人的八股基础,而不是你的思维,因为思维方面,人家已经给你固定好了,没有太多发挥空间,既然如此,破题太过出众,意义显然不大,有这功夫,倒不如把心思全部放在文章的后头,如何点明养老、教民、习射三者对教育的重要,只要中间不出现什么唐突和错误,就绝对算是一等一的文章,若是用词用的好,更能脱颖而出。
徐谦还算幸运,若是这个题目在南京考试,他的优势未必明显,可这是北京,北方教育基础往往不够深厚,及不上南方,北方的文字,讲究使用为主,而南方最将虚词,这东西或许在现实中没什么用,可是在做文章里头,却有很明显的优势。
他沉吟片刻,大致已有了分晓,便提起笔,即兴承题,用了一个多时辰,经过几次修改,才将这文章做完,他深吸一口气,重新抄录了一份文章,便将其晾到一边,做起其他题来,不过其他的题,也只是陪衬鲜花的绿叶,中规中矩就好,能不能金榜题名,靠的还是那一篇文章,至于其他,应付了事也就好了。
时间一点点过去,一直到了傍晚,明朝的科举,只进行一天,数个时辰之后,梆子声终于传出,便有差役前来收卷,徐谦也松了口气,蜗在这小小的考棚里,早就让他浑身难受,身体施展不开,骨头酸软,考完之后,提着考蓝出了考棚,随着人流出去,对于这一次考试,他还是颇有几分把握的,算是发挥了他至高的水平,因此他心情也是轻松,所谓事在人为,只要自己做到了最好,至于成与不成,就看天意了。
周围的考生,有人喜上眉梢,有人长叹跌足,人生百态,还未等放榜就已经表现了出来,徐谦倒还镇定,脸色宠辱不惊,快走到门口时,他眼睛看到了黄班头,黄班头拉着个脸,心不在焉,目光恰好在人群中瞥到了他,随即浑身一震,若他是女人,怕要吓得花枝乱颤,花容失色了。
徐谦却是朝黄班头笑了笑,笑容很是友好,仿佛方才的事,早已成了过眼云烟,犹如温润如玉的君子,笑容之中,有一种安人心神的魅力。
…………………………………………………………………………………………
感谢亲爱的andekr同学的打赏,本书第一个盟主,似乎就要诞生,很给力,老虎也很开心,还有其他打赏的同学,老虎感谢你们。(未完待续。。)
第二百六十八章:谜底揭开
会试结束,自然是紧张的阅卷,一队队兵丁已经封锁了考院,任何人不得出入,里头的主考、考官、同考官则全部就地歇息,而上百个文吏开始忙碌起来。
所有试卷全部重新抄录,用的是工整的台阁体行书,规规矩矩,不能有丝毫错乱,而有专门的官员进行比对效验,以防出现差错,所有的文吏都是从外地挑选来的,都是刀笔老吏,抄录得极快,小半时辰就是数张试卷。
因此在会试,你字写得再好也是无用,因为考官们看到的试卷都出自这些刀笔吏之手,书法再好也入不了考官的法眼。
当然,这么做的目的主要是防止考官能通过笔迹和记号伙同考生进行舞弊,整整花了一天功夫,待所有考卷全部抄录,紧接着,早已吃饱喝足的考官老爷们终于开始高坐各堂,进行交叉阅卷。
却说紫禁城里,考题早已传入宫中,嘉靖看着考题那申之以孝悌之义七字,顿时疑惑了。
申之以孝悌之义……杨廷和为何出的是这样的题,嘉靖虽然未必熟读四书,却也晓得这题的意思,这杨廷和出的题实在太诡异了。
莫非是他在暗示什么?
嘉靖旋即摇头,不可能,嘉靖太了解这个固执的杨学士,这个人一旦打定主意,是绝不会轻易更改,至于暗示更是无从谈起。
他皱着眉,苦思良久也是找不到头绪,他终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