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页)
从英特尔和IDG公司获得了21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1998年2月25日,张朝阳将“爱特信”改名为“搜狐”,英文名称先是用“SOHOO”,后改为“SOHU”。2000年7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前,搜狐经历了四次融资,共获得风险投资4000万美元。
1999年11月,我们制作的“中国50富豪榜”在《福布斯》杂志以封面故事的形式发布。尽管张朝阳位于这一榜单的第40位,财富为“C级”末位(1亿元),但他的“海龟”身份、博士学历,受到国际社会极高的关注。
在这份50人的中国富豪榜上,小学与初中学历者占到将近一半,可以说大部分富豪都是“草根”出身。然而到了2003年,这一状况有了根本的变化──高中以下学历只占23%。
其实,1999年榜单上高学历者稀缺并不奇怪。一是与中国的政治与商业背景有关,二则与教育制度有关。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年鉴,1995年,中国内地的大学入学率为,印度为,韩国为52%,新加坡为,美国与加拿大分别为和。在世界40多个主要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内地大学的入学率仅高于越南()。
表1…3 1999年与2003年胡润百富榜上榜富豪学历对比
年份 硕士及以上 本科与大专 高中以下
1999年
(50人) 人数 1 14 35
占比 2% 28% 70%
2003年
(100人) 人数 20 57 23
占比 20% 57% 23%
举此例并非要批评中国内地教育的落后,只是想说明,在1999年共和国50周岁,以及第一届富豪榜的推出将人们追逐和崇尚财富的愿景真正激发出来后,继续深造、回炉充电,逐渐成为富裕阶层的一种迫切需求。
2001年三四月份,搜狐董事会出了问题,同时伴随互联网泡沫破灭,搜狐股价率先跌破一美元,成为垃圾股,面临摘牌危险。张朝阳于是开始回购股票,或是两股、三股并一股。多年之后,张朝阳承认,其实1999年到2001年,中国的互联网市场达到高潮时,搜狐基本是在原地踏步。摘牌之险给了张朝阳一次反思的机会。
张朝阳说:“那个时候我30%精力应付董事会,40%精力应付媒体,只有另外30%精力用在产品上。”两年之后的2003年,张朝阳回头看时,当时与他一样意气风发西湖论剑的王峻涛、王志东已改弦易张或另立门户,只有他还在坚守阵地。2005年底,张朝阳在《中国企业家》撰文称,“互联网将来就是狮子大开口,是个绞刑架。一个个人被填进去,到最后才觉醒;很多东西都是历史进步的牺牲品。”
1999年至2007年的胡润百富榜上,张朝阳只缺席过2001年和2002年两届,当时正好是搜狐最困难的时期。
表1…4 张朝阳与胡润百富榜
年份 1999 2000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位次 40 37 20 66 86 185 320
财富(亿元) 1 22 15 18 18 26
尽管我们拿1999年张朝阳的“博士帽”说事,但就财富观来说,与学历的直接勾连并不大,倒是他身上的一股韧劲值得借鉴。
平常生活中的张朝阳是个不羁之才。为杂志拍上身*的封面、玩轮滑、买游艇、登珠峰,张朝阳的行为方式不但改变了人们对“博士”二字的偏见,同时也颠覆了国内企业家的传统形象。
不过也有不少人批评张朝阳“太会作秀”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张朝阳一边以记者的身份采访一些参赛运动员和娱乐明星,一边批评新浪、网易、腾讯组成的组成的“奥运报道联盟”是“一场公关做戏行为”……
《IT经理世界》在盘点1998年至2008年间推进中国IT商业历史进程的10位企业家时,如此评价张朝阳──
回顾过去10年来,风险投资加海外上市的模式,的确历练和成就了一批像张朝阳一样的企业家,他们抓住了时代赋予的迅速成功的机遇,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来获得投资人和公众的信赖。可以说风险资本和海外融资的引入实际上带来了一种新的企业家评价标准。在这标准的筛选和淘汰后,留下来的佼佼者,集体代表了一种新的企业家形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