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页)
首先是他评价人才不拘一格。“凡有一技之长者,……断不可轻视”。每到一地,他都是极力寻访延揽“一技之长者”。他手下的优秀人才,或聘自诸生,或拔自陇亩,或招自营武,真可谓“英雄不问出身”,有才即能为我所用。曾公的用人,却并非见之就用,而是多能用其所长。有胆气者令其领兵打仗,谨慎者用其筹办粮饷,有文字功底者让其办文案,学问深厚者校勘书籍。梳理一下曾国藩麾下的人才,即可看出他的“量才器使”的眼光。在曾氏幕府工作过的谋略人才有郭嵩焘、李鸿章、薛福成等,军事人才水上有彭玉麟、陆上有李元度等,吏治人才有李宗羡、赵烈文等,文教人才有俞樾、吴汝纶,制造人才有李善兰、容闳等,这些人,都是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成就者,堪称一时之人杰。
人才不是天生的。曾国藩深知这一点,故而他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耳”。最有名的例子是曾氏对李鸿章的培养。《清史稿》为李鸿章立传,中有“从曾国藩游,讲求经世之学”,“从国藩于江西”的叙述。曾国藩对李鸿章的教诲极尽心思。为了打磨李鸿章这个少年得志的富家子弟的锐气和棱角,在李鸿章去江西九江投奔他的时候,曾氏对他很是冷淡,甚至“拒收”,给心高气傲的李鸿章一个“下马威”。曾氏在军中极讲规矩,每天定时吃饭,李鸿章散漫惯了,经常不能按时赶到,特别是早饭很难按时去吃,曾国藩大动肝火,当着所有幕僚的面大声训斥,吓得李鸿章心里打鼓,从此小心谨慎。对于李鸿章的文书处理能力和其他优点,曾氏注意褒奖和鼓励,认为李天资过人,必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正是这种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使李鸿章很快成才,终成一代名臣。曾氏死时,李鸿章作联挽之:“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代难逢天下才。”上联抒尽对老师栽培的感念之情,亦从一个侧面道出了曾氏善于培养人才的事实。
如果只是一般使用和培养人才,那最多也只能算是个伯乐而已。曾国藩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从一种更为宏阔的视野来观照人才,别有一种怀抱和寄托。“无兵不足深虑,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或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郁不伸,以挫、以去、以死。而贪饕出缩者,果骧首而上腾,而富贵、而名誉、而老健不死,此其可为浩叹者也。默观天下大局,万难挽回,侍与公之力所能勉者,引用一班正人,培养几个好官,以为种子。”这种充满忧患意识的人才观,使他在吸引、培养、使用人才上,格外用心用力,格外具有长远眼光。在这一点上,他超越了许多同时代官员。在他治下,众多人才是“徒步数千里从公”,“幕府宾僚,尤极一时之盛”。——这也正是曾氏成就大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朝廷亦可成弱势——晚清朝廷与地方关系的一种观察
俗话说:“胳膊扭不过大腿。”在古代,把皇帝、朝廷比作大腿,把地方官吏比作胳膊,想来也不会失当。因为一般来讲,“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作为皇权象征的朝廷,总比地方官要威严得多。但这只是以常理度之。实际上,朝代更迭,权力交互,皇权总有衰落的时候,而地方大员恃宠而骄的事件亦时有发生。东周列国时期,所谓的君主便时常被列国欺凌。汉末时的汉献帝亦曾被曹操软禁,发生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著名事件。唐代宗时,同华节度使周智光守陕州,大言“此去长安百八十里,智光夜眠不敢舒足,恐怕踏破长安城”。面对地方大员的这种骄焰,代宗只能默默含忍。清代官员似乎并没有周智光这般猖狂,但至“太平天国”兴起,地方官员在征讨中权力逐渐扩张,对于朝廷亦就变得渐次侮慢,其间发生的一些事情,分明在言说着胳膊与大腿关系的倒置。
得宠太监安得海的被杀颇富戏剧性。这一轰动性事件,既显示了地方官员的权谋,更表现了他们的强悍和朝廷对他们的无奈。同治八年,太平天国燃起的硝烟刚刚散尽,山东巡抚丁宝桢就把奉命南下过境山东的太监安德海抓起来杀掉了。以常理论之,安德海奉朝廷之命,属于钦差大臣,在地方应享受隆重的接待。但丁宝桢明白无误地表示:“吾闻安德海将往广东,必过境山东,过则执而杀之,以其罪奏闻。”及至安德海真的成行,丁宝桢一面向朝廷请旨,一面派人封堵。而不明形势的安德海自恃钦差身份,完全不知末日来临,反而詈骂追杀者:“我奉皇太后(慈禧)之命,织龙衣广东,汝等自速戾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