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2/4 页)
和稳定。始自汉武帝时代的“独尊儒术”绵延两千多年而不衰,并非取决于统治者的个人喜好,而是因为它最适合古代中国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稳定。儒家学说中的“三纲五常”既是一套政治规范,又是一种道德伦理,正是维护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统治和社会稳定所需要的。此外,“大一统”观念,宗法意识等也对专制统治和社会稳定起到了强化作用。它们都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得以产生和维护的强大精神因素。
(三)中原较高文明的吸附和农业经济与畜牧经济的互补构建了各民族之间的依存关系
中国自古多民族,而多民族的国度却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聚而不散,重要原因在于其特殊的民族结构。汉族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发达,对周边民族有着一种持续的吸附力,而周边民族也由此不断向中原地区辐集,主动学习汉文化并努力与其同化。历史上,不论是汉族主宰中央政权,还是少数民族统治“天下”,少数民族的“内附”和汉化都从未中断。以金戈铁马打入中原,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和政治上的统治,但却在文化上倚重汉人,倡行“汉制”,并极力以“中国”正统自居,这在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上屡见不鲜。当然,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一体”性关系更有着经济基础的牢固支撑。农业和畜牧业两种经济方式的互补性决定了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的相互依存性。“茶马互市”是农牧两种民族进行产品交换的正常形式,而“寇抄”、“侵掠”则是在正常交换中断之后,畜牧民族对农产品所需的非常性表达。所以,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民族关系有着经济因素的强烈制约。。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更新和重构(2)
中华民族自古既有的凝聚力有其特有的经济基础、政治体制、民族关系和意识形态的支撑,是中国社会几千年“超强社会聚合机制”的必然反映。然而,这种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只属于古代中国,随着近代历史大门的开启和现代化的推进,这一切都被彻底改变了:(1)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引发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趋于解体。其后,中国经济先蹒跚而行,后突飞猛进,历100多年的发展,至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城市化和工业化早已使封闭的自然经济没有了立足之地。(2)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也终结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帝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人民*政治的体制和观念已将专制政治逐出历史舞台。(3)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动摇了“孔家店”在中国的思想统治,不论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流入,还是*主义的传播,都对传统儒学意识形态带来了致命性冲击。(4)中国“天朝上国”的地位随近代国势的衰微和人们眼界的开阔早已被动摇,农业文明产生的政治吸附力也因新的生产力和政治格局的形成而逐步终结。中国务民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虽然依然存在,但内容已经发生了变化。
民族凝聚基础的改变当然会导致凝聚力状况的改变,20世纪初孙中山多次慨叹,“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然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尽管一度涣散,但并未崩解,相反,在1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尤其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再度得到提升,这在危及民族尊严和生存状态的重大事件发生时每每表现出来。这深刻说明,100多年来,中华民族有了新的凝聚要素和基础,或者说,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实现了民族凝聚力的更新和重构。研究这种更新和重构是认识中华民族凝聚力现状的根本着眼点。
关于民族凝聚力的概念有各种表述。我理解,所谓民族凝聚力是民族自身的向心力及内部的聚合力。民族向心力表现为民族认同、民族的政治核心认同和社会主导意识认同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而民族内部的聚合力则表现为社会不同局部或群体之间的团结统一及其效应。据此,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更新和重构问题,就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上述几种认同的确立、国家统一、社会和谐及经济基础的重建问题。
中华民族自觉认同的确立和巩固
民族认同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就国家层面的民族而言,社会成员的民族认同是与国家认同基本一致的。
民族认同的发生是从族别上确认“我”与“非我”的过程。促使中华民族自我认同发生的“非我”参照物是将中国置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外国列强。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尤其是甲午战争之后,国土沦丧、主权丢弃的“亡国灭种”危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