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第1/4 页)
⑿沟幕�帷�
“郭,你现在每个月才8万片的产能,是无法跟上市场需求的。要知道,可不只是我们需要混合处理器,那些兼容机也需要。你的产能至少要提到月产二十万片处理器,才能基本上供应市场所需。”奥尔森在电话对面大喊大叫了半天,终于停下来,催促郭逸铭再次加大生产速度,“前些日子,你不是说资金不足吗?我知道你对风头公司没有好感。可现在好办了,以你们现在的发展势头,银行一定会非常乐意为你们提供贷款,一两个亿很轻松就能贷到。”
郭逸铭淡淡地笑了笑:“这个问题我已经解决了,你放心,市场需要多少芯片,我就能提供多少,只会多,不会少!”
“真的?”奥尔森有些担心。他的命运现在可是和郭逸铭紧紧联系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这个抢占市场的关键时刻,他可不希望自己的合作伙伴中途掉链子。
“真的,我说过的话,从来都是算数的!你可以放心。你需要多少处理芯片,我就提供多少——只会多,绝不会少!”
郭逸铭斩钉截铁回答道。
………【第六十章 坚实的后盾】………
【感谢网友逗点、ge300、幻想小飞猪、火烤老母鸡、w970330、网客、wrlnj、懂看不懂写、cdtop、pop1860的打赏,作者在此深鞠躬以表谢意!感谢Ngstone、逐流忙网友投的更新票,你们的宽容理解让我感到温暖,谢谢!
感谢所有点击、收藏、推荐本书的朋友,本书在榜单上成绩节节高升,完全是各位的功劳,作者在此向所有支持本书的朋友鞠躬以谢!】
中国,江苏省苏州市,苏州第三电子厂。
早上八点四十二不到,祝良成气喘吁吁地赶到了工厂。今天早上公共汽车人特别的多,他连等了三趟车都没挤上去,险险就迟到了。
祝良成是厂里的质检员,上个月才从质检科被抽调到新建投产的集成电路车间,负责日常质量检验。这座集成电路车间采用的是从国际最新的先进生产技术,听说在国外都还没有的新技术。光是厂房建设就花了一百多万,投入之大,令所有人都感到惊叹。
听说人家正规的美资电子厂房,建设标准更加严格,各种洁净标准严苛得吓死人。人家一座厂房就用了六七百万。这种厂房国内是用不起的,经过国内的专家研究,最后选择了较为简化的洁净车间设计,大大降低了建设成本,对集成电路制备的品质影响略有下降,但下降不多,足以满足国内需要。
因为国内引进了全套的厂房建设、设备制造、工艺流程,所有的建设投入都可以国内自己完成,无需花费紧缺的外汇资源。所以国家一次性就在北京、天津、沈阳、无锡、苏州、上海、西安,建了七座大型集成电路生产线,形成南北两个半导体制造基地,和西安专门为航空航天电子配套的半导体生产工厂。投产以后,当生产能力达到最大,可月产160万片高品质集成电路,年产量将达到2000万片以上!
这也是国内首次通过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成套技术,采用工业化大规模生产集成电路。国家为此投入资金超过5亿元人民币,可谓是一次巨大的投入。
与集成电路生产线同时建设的,还有配套的单晶硅车间、纯水车间、动力车间、封装车间等等,从而实现了从原材料制备、加工,到集成电路制造、测试、封装等全套生产工艺流程,全部的制造流程都是引进的国际先进技术。并经过实际使用测试以后,才开始在国内大规模推广。其中单晶硅制备技术,国内是在79年初就正式引进,并经过小规模试用,效果非常好,成本比以往的单晶硅制备成本降低了百分之六十,而品质却提高了至少百分之五十。
只是限于国内精密制造业水平限制,初期投入使用的单晶硅生产线设备还很少。
但当国内在北京建成一座大型精密部件制造厂之后,对单晶硅制造设备厂家的生产线进行了一次全面升级,单晶硅制造设备的产量也随之迅速提升。现已可以每月提供四百套全套设备,总安装设计产能达到月产单晶硅22吨的能力,并以每月20~30吨的产量持续增加中。为国防、科研、教育单位,提供了大量优质单晶硅原料,极大地提高了国内的科研电子水平。
而当北京、天津、沈阳、无锡、苏州、上海、西安这七家半导体工厂全面投产后,国内将形成一个完备的集成电路大工业生产的配套格局,为国内的国防、科研、教育、民用电子产品,提供源源不断的高品质集成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