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页)
方式缅怀深爱的母亲。
“我还要回去”(3)
菲律宾还是麦克阿瑟挥之不去的伤心地。
1935年年底,麦克阿瑟作为军事顾问一踏上菲律宾土地,就着手加强这个热带岛国的防务。他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近海防御”计划,声称日本人占领菲律宾至少要付出50万人和50亿美元的代价。然而他的雄心却因岛国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和缺少得力人员的落实而一一落空。1941年7月,美国陆海军联合委员会预感到与日本打仗将不可避免,决定在菲律宾成立远东陆军司令部,任命麦克阿瑟为司令,统管远东地区的陆军和陆军航空兵部队。但这个新职务也没能让他为保卫菲律宾做更多的事情。战争爆发时,他手里的兵力只有万人,其中美军万人,菲律宾军队万人,民兵11万人。作战飞机只有150架,其中B-17轰炸机35架、P-40战斗机72架,剩下的则是老掉牙的菲律宾空军飞机。可供B-17重轰炸机使用的机场只有一处,即马尼拉西北约50英里的克拉克机场。美国驻菲律宾的海军部队——亚洲舰队虽赋有协助麦克阿瑟守卫菲律宾的任务,但是只有3艘巡洋舰、13艘驱逐舰、29艘潜艇以及其他小型舰艇若干,除了一部分潜艇是新造的,其他舰艇都较陈旧,战斗力极其有限。
1941年12月9日,即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第二天,战争降临到菲律宾人民的头上。日军第14集团军司令官本间雅晴中将一上来就向麦克阿瑟连砍两大板斧。第一板斧砍掉了麦克阿瑟的空军,第二板斧砍掉了麦克阿瑟的海军,使麦克阿瑟痛失左膀右臂。
日军出动300架飞机袭击了马尼拉的克拉克机场。整个袭击持续了约一个小时,日机在几乎毫无抵抗的情况下,摧毁了停在克拉克机场上的全部飞机,其中B-17轰炸机18架、P-40战斗机55架。麦克阿瑟赖以防守菲律宾的空中力量在开战的第一天便被歼灭过半,日军赢得了入侵菲律宾的制空权。
12月10日,日军出动80多架轰炸机、52架战斗机袭击了马尼拉湾的甲米地海军基地。轰炸持续了2个小时,大火蔓延到基地弹药库,引爆了潜艇部队储存的233枚超级磁性雷管鱼雷。经过此次空袭,美国海军亚洲舰队元气大伤,根据地被毁,不得不带着劫后余生的舰只仓皇南逃,退向荷属东印度。
接着,本间雅晴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砍下第三大板斧——多点强行登陆。
12月22日,本间雅晴陆军中将亲率日军第14集团军主力5万余人,分乘80艘运输舰,在马尼拉西北110英里处的林加延湾登陆。作战仅仅进行两天两夜,菲律宾守军就全线崩溃了。为避免全军覆没,麦克阿瑟主动撤退到有坚固设防的马尼拉湾西北面的巴丹半岛,准备在那里固守待援。然而,华盛顿当局坚定地奉行“欧洲优先”的原则,对这个日本人迟早要夺取的岛国没有派出一兵一卒。除了开出一个又一个空头支票之外,所做的惟一一件实事就是给他的领章上添加了第四颗星,使他成为四星上将。
1942年2月22日,罗斯福总统亲自致电麦克阿瑟,命令他尽快转赴澳大利亚,准备担任西南太平洋盟军总司令。3月11日晚,麦克阿瑟乘坐巡逻艇离开即将陷落的科雷希多要塞,从日本人的眼皮子底下溜出菲律宾,来到澳大利亚。这使他的勇士形象再次蒙尘。在途经阿德莱德车站时,麦克阿瑟应邀向闻讯赶来的新闻记者发表讲话,作了一个世界军事史上非常著名的凯撒式的声明:“据我所知,美国总统命令我冲破日本人的防线、从科雷希多岛来到澳大利亚的目的是组织对日本的进攻。其中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解放菲律宾。我脱险了,但我还要回去!”
他的“我还要回去”(I shall return !)这句话,在1943年8月以后被菲律宾反战组织利用各种形式广为宣传,几乎家喻户晓,成为菲律宾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斗争的精神食粮。
想到这里,麦克阿瑟喃喃自语道:“我还要回去。我的历史性承诺一定要实现!”
7月26日,刚刚接受民主党提名、参加第四次总统竞选的罗斯福乘坐“巴尔的摩”号重巡洋舰徐徐靠拢珍珠港码头。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我还要回去”(4)
码头上穿着耀眼白色军服的美军高级将领,在笛声、鼓声和喇叭声中排成一排,走上跳板,向舰长舱里的罗斯福总统致敬。让罗斯福有点失望的是,在前来欢迎的高级将领的行列里没有发现麦克阿瑟。
就在这时,令人注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