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页)
的因素加强。
? 改变:人们的行为开始改变,那些改变之后的行为也得到进一步强化。
“分析—思考—改变”的模式并非不重要,但是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局限。首先,很多时候,问题比较明显,不需要太多的数据。其次,分析工具本身有其局限性,发挥作用需要严格的前提。最后,分析结果很难打动人们,它能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但是很少能有效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
其实,许多领导者本能地知道“目睹—感受—改变”是强有力的模式,这也是为什么为了让员工真正重视质量问题,张瑞敏当初选择的是当众砸冰箱,而不是当众发表关于质量问题的演讲,或者简单下发一份关于质量问题的文件。
科特说:“实际上,我们都知道‘目睹—感受—改变’这一模式,对它也有很多观察和体验。但我们对这一模式的认识还未到有意识的阶段,所以,很少谈论它,也很少在正式的场合传授它。”《变革之心》是科特想要正式地传授它的一次试验,不过还远远说不上成熟。
第六章 故事是变革的力量(1)
——与科特对话
一、换种方式讲变革
刘澜:你几年前退休的时候,我读过一篇对你的采访。那个时候你说你对讲故事非常感兴趣。
科特:对。
刘澜:显然随后你在这上面下了工夫,所以《冰山在融化》是讲故事。就在你说对讲故事感兴趣的同时,一本书在中国非常流行,书名是《谁动了我的奶酪》。那个作者为你这本书写了序言。
就在《谁动了我的奶酪》之后,市场上出现了很多讲故事的商业书,都是以一个动物或者一群动物为主角。与它们相比,你的书有什么不同?
科特:内容。
刘澜:内容?你是说寓意?
科特:首先,它包含了我们对变革已有的了解。我出版过《领导变革》,至少在北美,那是关于组织变革的头号畅销书。接着我出版了《变革之心》,更加深入,而且开始从实际的个人的视角讲故事。
我越来越多听到人们说:组织里的人需要了解这些内容。但是除了刚刚毕业的MBA学生,大多数人不读商业书籍。那么你能做什么?同时,我在学习神经学,研究大脑,了解人们如何学习才能改变他们的行动,而不只是把信息留在大脑之中。
当德国人霍尔格?拉斯格博有一天给我发来电子邮件的时候,这些都串起来了。长话短说,就是创造一个故事,因为大脑喜欢故事。大脑不是为PPT幻灯片而造,尤其是对于那些涉及我们情感的事物。用同样的材料来创作,在某些方向上加以扩展,同时让它变得相对简单、容易、有趣,采用寓言的形式,就产生了这本关于企鹅的书。
就内容而言,它除了从《领导变革》和《变革之心》中提取素材,还加入了一些具体的角色。但是采用了非常不同的形式,试图用不同的方式影响大脑,而且接触到更广泛的读者。这就是背后的逻辑。
在德国,这是最畅销的商业书,上榜50个星期;在荷兰,40个星期;在美国,上榜16个月。显然在某些情形下,它起到了预期的作用。许多人读了它,谈论它,不能忘记它创造的语言体系。
故事长驻大脑,因此带来变化,或者说有机会影响行为。因此这是通过不同的载体,不同的方法,来帮助人们理解我以前写过的内容。
刘澜:换句话说,这是用另一种方式来说明你关于变革的思想。
科特:对,这种方式使得大脑可以抓住它,而且留住它,进而有机会影响行动。我为什么对此有兴趣?实际上,我想帮助人们取得更好的结果。因此我的专业领域,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可以说是绩效。绩效——个人绩效,或者组织绩效。我不仅仅是写,而且帮助实现。
刘澜:我觉得这本书实际上开始于《变革之心》,在那本书里,你提出人们应该“目睹—感受—变革”。
科特:你说得对,正是如此。
二、故事是变革的重要工具
刘澜:《变革之心》介绍了许多强有力的工具:一句口号,一张照片,一盘录像带,等等。我想问,故事只是这些工具之一,还是其中最强有力的?
科特:这是个好问题。这取决于你对故事的定义。
如果你用狭义的定义,比如“我告诉你在半个小时我做了什么的故事”,就是说“我正在给你讲,我也可以写下来写个两到三页,是关于某件事”。这样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