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页)
个窗口,你就必须以与“他人”一样的方式看。
推而广之,无数的“他人”汇集而成的“大众”(在数量上比“大伙儿”多得多)必然导致大众中的每一个人透过他们共享的窗口看到的世界被“马赛克化”。换句话说,原初的世界因为大众而破碎。由此可以明确:单人囚室的窗口是“个人窗口”(personal window),多人囚室的窗口是“大众窗口”(mass window)。电视就是我们所说的“大众窗口”,而且是相当典型的大众窗口。我们下面将会看到,网络化的、作为交往媒介的“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个人窗口”。
7.2 “马赛克化”——大众传媒的宿命
为了避免误解,必须在这里详细解释一下大众传媒的马赛克特征的多重含义。“马赛克”一词本意指一种建筑工艺,即用一系列零散的瓷片拼嵌成一个完整的平面。通过“马赛克”式的拼嵌,并不必然相关的事物形成了一个偶然的、暂时的序列,如商店里排队买东西的顾客就组成了一个马赛克式的阵容。一本杂志,一张报纸,一天的电视节目也都具有马赛克的特征。建筑学上还有一个术语叫“蒙太奇”(mongage),它的含义与“马赛克”相关,但有很大不同。它也是指一种建筑工艺,将建筑材料以某种方式连接起来,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依赖的关系。这种关系使异质性的材料形成一个有内在同质性的序列(continuum)。“蒙太奇”的概念后来被引入电影艺术中,成为一种电影语言。电影艺术家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将两个或两个以上表面上没有意义关联的镜头连接起来,通过观众在意识或潜意识的合作,两个或多个镜头之间的内在的意义关联突显出来,形成有冲击力的意义释放。一般说来,一部电影的成功常常有赖于使用蒙太奇语言是否成功。(我们知道,剪辑师在一部电影作品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
电视新闻的编辑不同于电影的剪辑师,报纸的内容不同于书籍的内容,全在于“马赛克”和“蒙太奇”的不同。细分起来,传媒中的马赛克形式有时间性和空间性两种--电视节目是时间性的马赛克,报纸版面是空间性的马赛克。当然这种区分不是绝对的。一个频道与另一个频道电视节目之间构成一种共时性、横向的、类空间性的马赛克关系(所以我们可以像翻报纸似地换频道);而一天一天的报纸又构成一种时间性的马赛克关系。在总的时间和空间确定的前提下,为了满足大众中的成员的不同趣味、意向,编辑(即拼嵌者)相对均衡地划分传媒的各种内容在总体中所占的比率(时限或篇幅)。
一部较高水准的电影要求观众必须深度参与各个镜头之间的结构关系。相反,电视提供的恰恰是不要求深度介入的内容。与书籍相比,报纸提供的是不要求深度参与的内容。一条时间仅持续1分钟的电视新闻足以能挑起电视观众的兴趣,因而电视对一个事件的报道、传播也就完成了。但要详细地叙述一个事件及其可能包含的复杂的意义,一本书比报纸、杂志、电视的优势大得多。电视是向具有各方面举和好奇心的大众共同拥有的媒介,每人个对某件事感兴趣的人不可能在这件事上留连忘返,因为“还有好多人在后面等着”。如果电视在一条新闻上大作文章的话,它就会使关心其他事的人失去耐心,断然走开。所以在采编收视率高的电视新闻节目时,必须遵守“两分钟规则”(the rule of two-minute),即每条新闻持续时间不能超过两分钟。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只能提供泛泛的和马赛克式的信息,只要包含了“五个W”(Who、What、Which、Whom、What effect)的讯息就是一条合格的讯息。时间和篇幅的限制是大众传媒的暴君,它的权力使世界以马赛克式面目呈现在我们面前。然而很多人不仅意识不到这个虚拟世界的马赛克特征,而且比习惯于接触真实的世界接触更习惯于与这个马赛克化的世界接触。相对而言,旧有的画报(如连环画报)更接近真实世界,它偏重与展示世界的连续性(continuum)和场景深度(the depth offield),虽然这样的展示必然要以牺牲世界的广度为代价。当电视把世界以马赛克的形式展现给我们时,我们就被马赛克世界的丰富多彩吸引住了,这个世界中总有哪一部分能吸引你。拿着一本马赛克式的杂志,我们感到一册在手,世界在握。这是像《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这样的杂志战胜旧画报的一个原因。旧有的画报很像是一个专卖某种商品的商店,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