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乡试结好友(第3/4 页)
,而为国家大事。终身之忧,在于百姓之安危;一朝之患,不过个人之生死。此言告诫治国者,当有君子之胸怀,以长远之虑为念,而非一时之私利。”
李青云随后从原文义理出发,结合现实,对这一句进行了详细阐述。他提到“忧国忧民”的重要性,又列举历代君臣因未能深谋远虑而导致国家衰亡的例子,最后收尾写道:
“君子之道,在于心忧天下。故国之兴衰,不在短期得失,而在长远之计。”
这篇文章写得极为顺畅,他自感发挥得不错,收笔时还稍稍松了口气。
第三场:诗赋——创作文采比拼
乡试的最后一场是诗赋创作,考察士子的文采。题目要求以“江山如画”为主题作诗,李青云沉吟片刻,脑海中浮现出旅途所见的风景,提笔写道:
《江山如画》
山河辽阔接苍穹,千里江流一叶风。
红日映霞青翠里,白云绕峰天地同。
几多俊才谋治道,一片丹心为苍生。
但愿尘寰长安泰,家家灯火不朽功。
他写完后,细细品读,感到满意,便工工整整地誊写在答卷上。
九天九夜的乡试结束后,李青云从考场中走出,神情略显疲惫。他与苏文志、王廷山在贡院门口相遇,三人相视一笑,彼此鼓励道:
“这次乡试,我们已尽力而为,接下来便静待放榜吧。”
乡试结束后的日子,等待放榜的时间既漫长又让人心中忐忑。李青云与苏文志、王廷山商量后,决定趁着这段时间,去省城城外游玩一番,也借机了解民生。
清晨,三人踏着晨露,出了城门,沿着蜿蜒的小路行走。一路上,青山绿水尽收眼底,稻田与桑林交错铺展,农家的炊烟在微风中升起,颇有几分宁静的田园气息。
三人正走着,忽然听到一阵吆喝声从不远处传来。李青云循声望去,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农正挑着两筐稻谷,步履蹒跚地走在田埂上。他连忙走上前去,微笑道:“老伯,可需要帮忙?”
老农停下脚步,抬头看了看这三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咧嘴一笑:“多谢公子,老汉还能撑得住。”
李青云却不由分说,接过扁担,轻轻挑在肩上,问道:“老伯,这稻谷是刚收的吗?”
老农叹了口气:“是啊,今年天旱得厉害,庄稼都旱了不少。你们看这稻谷,个头小,分量轻,连税都勉强够交。”
王廷山皱起眉头:“今年的税赋很重吗?”
老农放下担忧,苦笑道:“唉,重啊!一斗谷得交两斗税,再加上乡里的各种摊派,真是苦不堪言。”
三人一边跟着老农走,一边继续交谈。
苏文志问:“老伯,难道乡里的里正不替百姓分忧吗?”
老农冷哼一声:“里正?他们巴不得再多收几成,好往上巴结官府。我们这些种地的,哪敢指望他们?”
李青云眉头紧锁,语气低沉:“可朝廷不是一向倡导仁政吗?陛下岂会让地方官如此为非作歹?”
老农闻言停下脚步,目光复杂地看着李青云:“公子,你们是读书人,当然信那些圣人之言,可我们这些老百姓,哪里见过什么仁政?官老爷们只管收税,咱们能保住一口饭吃就谢天谢地了。”
这一番话如一盆冷水浇在三人心头。王廷山沉声道:“百姓如此艰难,朝廷却视若无睹,难怪天下怨声载道。”
到了田头,老农将稻谷卸下,对三人道:“多谢几位公子相帮,要不是你们,我还得多跑一趟。”
李青云摆摆手,拿出随身携带的水壶递给老农:“老伯,喝口水润润嗓子吧。”
老农接过水壶,感激地喝了几口,抹了抹嘴,露出一抹苦笑:“公子们是好人,可惜咱这世道,像你们这样的好人太少了。”
李青云坐在田埂边,望着远处被旱灾侵袭的田地,心中五味杂陈。他轻声道:“老伯,若有朝一日我们能为官,一定会为百姓伸张正义。”
老农叹了口气,摇摇头:“公子们心好,但这官场就像这稻田,天旱再怎么浇水也难见成效啊。”
回程路上,三人心情都有些沉重。苏文志率先打破沉默:“这老伯的话,倒让我对朝廷的仁政多了几分怀疑。”
王廷山点头:“书本上说得再好,也比不上田间地头这些苦难直观真实。”
李青云若有所思:“我们读书求功名,本是为了天下百姓。若连百姓的疾苦都看不到,做再大的官,又有何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