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乡试结好友(第2/4 页)
可满意?”
李青云环顾四周,满意地点点头:“这房间甚好,就住下了。”
安顿好后,他刚放下书箱,门外响起了敲门声。一名年轻人探头进来,笑着说道:“兄台,可否打扰?”
李青云抬头,见来人年纪与自己相仿,身穿青衫,眉目间透着一股机灵劲儿。他连忙起身拱手:“兄台请进。”
来人走进房间,自我介绍道:“在下苏文志,来此赴考。听掌柜说,隔壁住了一位才俊,特来结识一番。”
李青云笑了笑,回礼道:“在下赵青云,来自江南一隅,幸会。”
两人正聊得投机,又有一人敲门进来。此人身材高大,面容刚毅,略带腼腆:“两位兄台,在下王廷山,听得书声,冒昧来此相识,还望见谅。”
李青云与苏文志连忙起身相迎。三人寒暄几句后,坐下畅谈,渐渐发现彼此志趣相投,话题越发投机。
苏文志话语间带着几分风趣:“这次乡试听闻题目严苛,不知二位兄台准备得如何?”
王廷山直言不讳:“在下倒是准备了几年,可这次科场考的不只是才学,还有运气,谁能保证自己考中呢?”
李青云点点头:“确实如此。不过不论结果如何,尽力而为便好。我们有缘在此相识,也算是一场机缘。”
三人彼此介绍了自己的经历。苏文志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个教书先生,对他寄予厚望;王廷山则家境清贫,幼时靠亲戚资助才得以读书,这次乡试是他的第三次尝试。
苏文志笑着打趣道:“王兄倒是比我们有经验,得空可要多多指点。”
王廷山摆摆手:“哪敢妄谈指点,我们互相切磋便是。”
苏文志叹道:“天下士子数不胜数,然而能为百姓办实事者寥寥。二位以为,当今世道为何如此?”
王廷山皱眉,低声道:“还不是因朝廷腐败、官吏贪墨。考中又如何,怕是连县衙的事情都难以开展。”
李青云沉思片刻,回答道:“朝廷虽腐,但仍有明主贤臣。我们虽为草芥,却不可因此妄自菲薄。能为百姓谋一寸之福,便是读书的意义。”
苏文志闻言,眼中多了一分敬佩:“赵兄此言甚好。我辈读书人,当为百姓立命,而非只为功名。”
王廷山点头:“赵兄所言,正是我所思。”
三人谈到深夜,越聊越是投机,临别时约定,乡试结束后再聚共谈结果。
考试的第一日,天未亮,李青云便被客栈的敲门声唤醒。掌柜在门外喊道:“赵公子,今日乡试首场,该早些动身了。”
李青云翻身坐起,心中微微紧张。他简单洗漱,整理好文具和干粮后,背上书箱出了门。清晨的街道被灯笼映得朦胧,已能见到许多士子朝贡院方向涌去。他与苏文志、王廷山汇合后,一同赶往考场。
贡院门前,士子们排成长龙。李青云环顾四周,看到有人低声背诵文章,有人眉头紧锁,神情严肃。轮到他时,验了身份后,官吏交给他一块刻有姓名和座号的木牌,并指引他前往座位。
第一场:策问——时政论述
入座后,李青云摊开考卷。首场的题目要求士子论述当前时局,围绕“天下治乱之根本何在”展开阐述。
他深吸一口气,端正坐姿,提笔开始审题。脑中迅速回忆平日读书积累的材料,他在草稿纸上写下几个关键词:民心、制度、吏治、法纪。
“治乱之根,民心为首。”李青云轻声念道,随后在答题纸上写下开篇:
“天下治乱之根,本在人心。民心若安,国家自兴;民心若失,必至衰亡。治国者,当以民为本,正纲纪,修吏治,以法明德,则治道可兴。”
他的思路越写越顺,结合经史子集中的典故,从民心到制度,再到吏治腐败对百姓生活的危害,层层剖析,最后提出自己的结论:
“天下治乱,不在天命,而在人为。故为治者,当勤勤恳恳,以百姓之安危为念;为政者,当洁身自好,以正义之心行正义之事。若能如此,何愁天下不治?”
他完成文章后,细心检查了一遍,确认无误后交卷。
第二场:经义——四书五经解析
第二场的内容是对《四书五经》中选段的解析。李青云拿到考卷后,目光扫过题目:
“《孟子》云:‘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试释其义。”
他心中默念原文,思索片刻,笔下写道:
“君子之忧,非为个人得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