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页)
这是因为近年来,在小留学生该不该留学的问题上,或多或少有些误区。
好像小留学生因为自控能力弱,很容易变成“留学垃圾”。
其实,人的成熟度是不能光以年龄来划分的。
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说明,心智成熟与家庭背景、个人经历等等有很大关系。
如果有一个量身订做的留学计划,如果孩子的独立能力也较强。
由此实例可以看出,他的选择最多,家长对留学的投入产出比也最高,还可以加装若干个“转向轴”。因此,是很划算的。
如果光从省钱的角度,非让孩子在国内读完大学再出去,未必就是真省钱。
关于这些,后面的章节会专门论述。
。 想看书来
给孩子一个机会是家长的责任
若从家庭背景的角度考虑,还有不少类型的孩子如果去留学,既有可操作性,也比较划算。
简而言之,那些没有多少人力资源可以利用的家庭,其孩子要是没有什么只有在中国发展才能发扬光大的天赋(诸如会一门民间艺术,或演艺才能),但家里尚有一些积蓄,那么,留学的好处会显得更多。
某些家长有个理不清的情结,即:自己当初的起点很低,但凭个人奋斗,混出今天的模样,也没靠家里的扶植。
那么,到了自己的下一代,也应靠个人的努力去打拼。
正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用不着老一辈去操心。
其实,做父母的若真爱孩子,娇生惯养固然欠妥,但非要让孩子吃自己曾受过苦,似乎也大可不必。
那些没有任何人力资源等你去收获的普通人家,首先应想到,如果你不能给孩子一个保障,那么就尽所能及,给孩子创造一个机会。
什么叫机会,从资源紧缺的地方,转换到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并加以利用,就是在创造机会。
孩子能不能把握住这个机会,要看他的努力,看他的造化;
而家长给提供这个机会,是家长的责任,或者说是义务。
上述的一席话,有的家长可能会觉得,说得太重了吧?
然而,对于那些“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孩子来说,如果家长因一念之差,放弃了扶植孩子一把的责任,将来,即使孩子不埋怨,但是,当你看到学习成绩不如自己孩子的邻家子弟,因为出去了,而事业有成,那么,你的懊悔很可能是刻骨铭心的。
而且,是无法与人言说的。
。 想看书来
资源短缺,让筛选变得残酷
无庸讳言,由于人均的教育资源短缺,我国目前无法象许多发达国家那样,免除高考。关于这一点,不仅中国做不到,亚洲不少比我们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做不到。
为什么做不到?还是人均教育资源没富裕到一定程度。
东方与西方的智囊们所提供的治国之策有本质的不同,但有一点是相互认同的,即:资源之争是本世纪的根本之争。
这十三个字的含义太丰富了。
不信?那你就用以后几十年的社会风云变幻去验证吧!
国家大事太宏观,有大小栋梁之才运筹着,甭用你我操心;
孩子教育虽然很微观,但可是一个家庭的大事。
在人均教育资源短缺的形势下,家长们的运筹方法各有各的不同。
有的是凭借个人的某些优势,要风有风,要雨来雨。在国内搞掂能搞掂的一切;
有的是采取赎买政策,花钱寻找海外的教育资源;
有的则靠狠抓思想工作,让孩子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决心。把层出不穷的考试,当成接连不断的考验,奋力突出重围。
孩子能经住什么样的考验,就享受什么样的教育。
第一类家长的行为让人醒悟到:在资源短缺的环境下,的确有个如何公开、公正分配资源的管理问题。
第二类家长的行为让人感叹: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的确是万万不能的。
第三类家长的行为给人的感觉最复杂。
首先的感觉是悲壮——能突出重围的,当然都是好样的,而那些在突围时倒下的呢?又逊色多少呢?
悲壮之后是无奈——在物质短缺的时候,精神鼓励,永远是弱势一方手中最后的盾牌。
无奈之后是反思——在考!考!是筛选者掌控的法宝,在分!分!是被筛选者被选中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