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页)
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想一想,一个没有被开过追悼会的死人就此倒下,我们的哀思无处寄托,而且会是一幅多么悲惨的情形,于是也就不难充分体会到,两个没有举办过婚礼的人就此躺下,不仅不利于团结,而且将会有多么的不人道,多么的惨绝人寰!不知生,焉知死?不知葬礼,焉知婚礼?
婚我自己在很久以前真的是结了一次,但是我连自己的婚礼也没参加过—— 倒不是因为那天我喝高了或者忙得分身乏术,而是因为那一天根本就没有举办过什么婚礼。我结婚的年代,移风易俗虽然已成强弩之末,但是“大操大办”的婚礼仍然被主流意识形态视为落伍的观念和陈旧的行为,并且普遍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所鄙夷。以至于结婚十几年之后,每见“大操大办”的婚礼,虽然事不关己,罪恶感却仍然挥之不去。
其实,婚礼这种被主观地假设为“一生人只有一次”的仪式,还是以“大操大办”为宜。非但如此,更以“有多大操多大,有多大办多大”为快,只要不偷不抢不典当,哪怕是贷款,哪怕“大操大办”的动机只是为了证实“一生人只有一次”这一假设在愿望上的美好以及道德上的高尚。
之所以明目张胆地为“大操大办”而“大操大办”,用心和动机上其实跟把“婚礼”和“葬礼”混为一谈如出一辙,即最终之目的,都是为了我们在道德上的完善以及生活品质上的提升。众所周知,凡“大操大办”的婚礼,花费必定不菲,也就是说,一场“大操大办”的婚礼实际上大幅度地提升了结婚的机会成本,之所以要如此大幅度地提升结婚的成本,目的并不是要让这段婚姻提前破产,恰恰相反的是,结婚在机会成本上的提升,有助于强化这段高成本婚姻的稳定性和牢固性。反过来说,成本越低的婚姻,始乱而终弃的机会就越高。当一个人动了离婚的心思,正在离或不离之间徘徊不定之际,一旦回想起当初在婚礼上已经付出的高昂成本,再想到当时在婚礼现场上大吃大喝的众多的见证人——虽然不能对诸位德高望众者在那一刻的心理活动妄加揣摩,不过若换了是我,几乎可以肯定的结果就是:与其斩仓割肉,还是以不离不弃为宜,哪怕只是出于对成本的心疼。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鸳鸯浴(1)
虽然孤男寡女共处一室的机会越来越多,但是共处一室并不是孤男寡女们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 终极之目的,就是一起来做一些爱做的事情。
遗憾的是,就花样而言,这些事情基本上是越做越少的。机会越多,想像力和体力就越是容易不支。因此,为了使参与做事的双方对爱做的事不断保持其新鲜感及建设性,“鸳鸯浴”已经流行了相当一段时间了。
男女共浴,文艺地说,叫“鸳鸯浴”。语出晚唐诗人韦庄《 菩萨蛮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必须注意的是,并不是凡男女在一起洗澡便可称之或自诩为“鸳鸯浴”。在中国的传统符号系统里,鸳鸯“比”的是一种符合道德、法度以及美感的男女关系。“鸳鸯于飞,毕之罗之。鸳鸯在梁,戢其左翼。”( 小雅 ) 早在诗经时代,鸳鸯就是一夫一妻制的模范榜样。据人类观察,繁殖期的鸳鸯不仅严格奉行一雄一雌制,而且酷爱戏水。
但是,真实的鸳鸯并不像传说中那样飞则同振,游则同嬉;栖则连翼交颈,一只死了,另一只就终生“守节 ”,甚至抑郁而死,鸳和鸯都没那么痴情,那么You jump,I jump。事实上,鸳鸯平时都是各过各的,其成双做对及其双栖双飞,只是在配偶时期才表现出来的一种亲密姿态而已,一旦交配完成,用不着棒打,立马就各自东西,形同陌路。至于繁殖后期的产卵并抚育幼雏的工作,皆由鸯这个单亲妈妈一力完成,鸳完全是“�完松”的 (粤俚,搞完了就走人)。是故,以鸳鸯来做一夫一妻制的吉祥物虽然胜在直观,却实在很不吉祥,当然亦不无真实。诚如郑板桥所言:“鸳鸯二字,是红闺佳话,然乎否否。多少英雄儿女态,酿出祸胎冤薮,前殿金莲,后庭玉树,风雨催残骤。”
故“鸳鸯浴”名虽香艳,逻辑上却清清楚楚地以性关系的合法性作为共浴的重要前提。前提一旦不存,并不存在“野鸳鸯浴”或“共浴爱河”这一缓冲区域,直接导向的就是流氓活动,禽兽行为。反道学并且主张男女婚姻自主的明代狂生李贽,曾被主流社会列举多项“禽兽行”,其中就包括“狎妓女白昼同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