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增广下册(第5/7 页)
迨至法华,则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普授作佛之记,大畅出世之怀。说者谓法华一经,乃如来究竟极谭,具明一代时教所以然之线索。
等到了法华会上,开权教,显实义,会三乘,归一乘。普遍授予弟子成佛之记,完全实现佛陀出世的初衷。讲经的人说:《法华经》,是如来究竟极谈,彻底说明一代时教所以然的线索。
如家业之有总帐簿,天子之有九鼎也。兹万年簿者,亦圆通常住之总帐簿子也。溯吾师祖普信老和尚,欲摄心禅寂,于同治三年,岁在甲子,创建三椽茅篷,于西天门上,不二石侧,额之曰圆通。仅足以蔽风雨,庇身心而已。
如同家业的总帐簿,天子的九鼎尊。现今这个万年簿,也是圆通寺常住的总帐簿。回想我的师祖普信老和尚,想要摄心修习禅定,在同治三年甲子(1864 年),创建了三间茅篷,在西天门之上,不二石的旁边,匾额名为圆通。只能够遮蔽风雨,庇护身心罢了。
而老人入修禅观,出睹沧溟。怡情适志,以法为乐。初未意及为精蓝也。按山志,圆通庵,在西天门上。
而普信老人入茅篷修习禅观,出茅篷看看大海。怡悦心情,舒适自得,以修习佛法为乐。当初没有想到成为一个精美的伽蓝 (寺院) 。按《普陀山志》中记载:圆通庵,在西天门上。
万历五年,僧圆献结庵于谷内,后以年深遂废。昔处谷内,今踞山巅。其名虽同,而其基稍异。殆后有出谷迁乔,直登大涅盘山,常观大寂灭海者之先兆欤。
万历五年(1577 年),僧人圆献在谷内结庵,后来因为年深月久,于是废弃了。过去是处在谷内,现今是盘踞在山顶。寺庵的名称虽然相同,而地点稍微有差异。大概是后来跃出低谷,迁升高处,直登大涅盘山,常观大寂灭海的先兆吧!
越五年戊辰,吾师山静老人,摄吾与永庆师兄。幸蒙大士冥加,二三年来,香火渐兴,檀施屡至。遂开拓基宇,改为禅庵。至明年春,先师示寂。吾承师祖慈命,力任院事。
过了五年,到了戊辰(1868 年),我的师父山静老人,收了我与永庆师兄二个徒弟。幸蒙观世音大士冥冥加被,这二、三年来,香火渐渐兴旺,檀越施主多次来到这里。于是开拓原来的地基屋宇,改为圆通禅庵。到了第二年的春天,我的师父示寂。我承接师祖的慈命,担任院事。
而庆兄专修净业,凡九历寒暑,三掩禅关,以辅翼之。迄同治癸酉,师祖西逝。其局势虽未若现今之恢廓宏敞,然已颇有可观矣。
而永庆师兄专修净业,一共九年,三次闭关,来辅助净业。到了同治癸酉(1873 )年,师祖往生。寺庵的规模虽然没有现今的宏廓广大宽敞,然而已经颇有可观了。
从兹以后,剃度益多,香火愈盛。加以徒某孙某,继任其事。尤复不惜心力,经之营之。举凡基址之高者凿,卑者砌。必使地得其平,人得其用而后已。
从此以后,剃度的弟子更多,香火也愈加旺盛。加上徒弟某人,徒孙某人,相继担任其中的事务。尤其勤勉,不吝惜自己的心力,来经营办理。凡是基址高的地方就凿削下去,太低的地方就堆砌起来。必定使得地基平整,能够供人使用才可以。
而殿堂屋庐之宜创者创之,宜修者修之。狭小鄙陋者,广大壮丽之。咸使焕然一新,成就大观。以及大而佛像尊经,中而庄严法器,与种种什物。即小而一匙一箸,凡佛事所应用,日常所必需者,罔弗备焉。
而殿堂屋舍,适合创建的就创建,适合修葺的就修葺。狭小鄙陋的地方,使它广大壮丽。使整个寺庵焕然一新,成就大观。大的来说,佛像经典;中的来说,庄严法器,与种种杂物。即使小到一个勺子,一双筷子,凡是佛事所应当使用,日常所必需的东西,没有不具备的。
田产虽无几许,而亦可供一季之粮。视卓锥无地者,犹少胜焉。噫。吾老矣。来日无多,欲后之人有所承守,不敢暴弃。勉效前人,光扬法道。
田产虽然没有多少,也可以供一季的粮食。比那些贫穷的没有立锥之地的人,还是好些。噫!我老了。来日无多,想使后来的人,能够继承守业,不敢糟蹋浪费。勉励效法前人,光扬法道。
今将常住所有钜细什物,分门别类,一一登簿,以垂久远。夫此庵,非天造地设。乃吾与庆兄,及十方檀越,心血所成。而徒与孙,亦预有力焉。然亦岂徒设云哉。
现今将常住所有的大小物品,分门别类,一一登记在万年簿上,来永久地流传。这个圆通庵,不是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