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1)四季脉象特征与病变关系(第2/4 页)
岐伯说:“太过”的脉象。当脉气来时充盛,去时也保持充盛,这种脉象被称为“太过”。在中医看来,这通常意味着病邪在体表,如外感风寒、风热等病邪侵袭人体时,脉象往往表现为太过。因为病邪在表,正气与之抗争,气血涌动,所以脉象充盛。
而“不及”的脉象则与“太过”相反。当脉气来时不甚充盛,去时反而充盛有余,这种脉象被称为“不及”。在中医理论中,这往往意味着病邪已经深入内里,影响了脏腑的正常功能。因为病邪在内,正气相对虚弱,无法与之抗争,所以脉象在去时反而显得充盛,这实际上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的表现。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脉象的太过与不及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个体正常脉象而言的。每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都会影响脉象的正常范围。因此,在实际诊断中,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黄帝道:夏脉太过与不及,发生的病变怎样?
岐伯说:“太过会使人身体发热,皮肤痛,热邪侵淫成疮;不及会使人心虚作烦,上部出现咳嗽涎沫,下部出现失气下泄”,正是对脉象太过与不及所对应病症的生动描述。
当脉象表现为太过时,通常意味着人体内部阳热之气过盛,这可能是由于外感热邪、情志过激、饮食不节等多种因素引起的。阳热之气过盛,会促使气血涌动,使得身体出现发热的症状。同时,热邪还会灼伤皮肤,导致皮肤疼痛,甚至形成疮疖。这种情况下,需要及时清热泻火,调和气血,以恢复身体的平衡。
而脉象表现为不及时,则往往意味着人体内部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心虚作烦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可能是由于心血不足、心神不宁等原因引起的。此外,上部出现咳嗽涎沫,下部出现失气下泄,也是不及脉象常见的病症。
黄帝道:讲得对!秋天的脉象如浮,怎样才算浮?
岐伯说:秋脉与肺脏相应,被赋予了西方之金的属性。秋天,作为收获的季节,万物开始收敛,这与肺脏主气、司呼吸,以及“收敛”、“肃降”的生理功能不谋而合。
秋脉的特点,脉气来时轻虚以浮,来急去散,因此得名“浮脉”。这种脉象反映了秋季人体气血开始收敛,但尚未完全沉降的状态。浮脉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如同秋日的落叶,轻轻飘落在水面,既轻盈又带有一定的动态感。
在中医看来,如果秋脉出现了异常,比如脉象变得过于沉实、迟缓,或者过于洪大、无根,那么就可能预示着肺脏功能出现了问题,或者体内存在其他病理变化。这些异常的脉象,被称为“病脉”。
值得注意的是,浮脉并不一定都是病脉。在正常情况下,秋季人体的脉象确实会呈现出一种轻微的浮象,这是秋季气候特点与人体生理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然而,如果浮脉过于明显,或者伴随着其他不适症状,如咳嗽、气喘、胸闷等,那么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肺脏疾病或其他相关病理变化了。
黄帝道:秋脉太过于不及,发生的病变怎样?
岐伯说:当秋脉太过,即脉象表现出过于浮大、急促等特征时,这往往意味着人体内部的气机逆乱。在中医看来,气机的正常运行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一旦气机逆乱,就会导致各种病理变化。具体来说,秋脉太过可能会使人气逆,感觉背部作痛,同时心情也会变得郁闷而不舒畅。这是因为肺气过盛,影响了气机的正常升降出入,使得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了这些症状。
而秋脉不及,即脉象表现出过于沉弱、无力等特征时,则往往预示着人体内部的正气不足,脏腑功能低下。在中医理论中,肺主气、司呼吸,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脏腑之一。当秋脉不及,肺功能减弱,就会导致呼吸短气、咳嗽气喘等症状的出现。同时,由于肺气不足,无法有效制约其他脏腑的阳气,还可能出现上逆而出血、喉间有喘息声音等病理变化。
此外,对于秋脉太过与不及所引发的病症,中医通常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进行治疗。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等手段,来恢复肺脏的正常功能,从而缓解或消除相关症状。
黄帝道:冬时的脉象如营,怎样才算营?
岐伯说:冬季与肾脏相应,被赋予了北方之水的属性,象征着万物的闭藏与蓄势待发。而冬脉,作为这一季节人体脉象的反映,自然也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和意义。
冬脉主应肾脏,其脉气来时沉而搏手,故被称为“营”。这里的“沉”指的是脉象深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