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2/4 页)
为官移去未曾开。年年忆著成离恨,只托春风管领来。
这魏介也是个有情的,将这首诗转给了天香。庆朔堂是仲淹在官府后花园盖的一座小厅,天香与仲淹常在那儿相聚,最是勾情的地方。天香读着诗,早哭成个泪人儿,当场也和了一首:
一自黄堂亲手栽,春风玉露惟君开。愁心但寄西窗月,好照官人迢递来。
魏介一见和诗,拍手叫好,当即转给了仲淹。仲淹很快又托人带了一盒胭脂,请魏介转给天香,胭脂盒里也夹了一首诗:
江南有美人,别后常相忆。何以慰相思?寄汝好颜色。
天香得了胭脂与诗,又哭成了个泪人儿,又和了一首诗:
相思千里寄,泪雨伤君忆!从此开妆奁,为君好颜色!
魏介见了诗,大为感动,说什么也要成全这一对,就将天香脱了籍,打发手下,将和诗连天香本人一并送给了仲淹。这一对有情人,终于如愿以偿。有这么一番周折,天香对仲淹自然特别关切。
仲淹心里有事,一时也顾不到天香。既下了决心,思路立马畅了,很快就奋笔疾书起来。等写好了,早朝的时间差不多也就到了。他索性夹着墨迹尚自濡湿的奏章,直接上朝了。
这封奏折虽是急就章,却并非一时心血来潮的妄言,说的十件事,几乎件件都是他长期观察思考的结论,也几乎件件都关系到除弊更新,正本清源。
第一件,是明升黜。从来官员升降,都是一件难事。大宋朝先是根本没有磨勘制度,只看能力、功劳,有则升,没有则不升,甚至黜降。到仁宗有了磨勘制度,文官三年一升,武官五年一升,只问资历,不问能力、功劳。结果,人人因循守旧,不图进取,只等着年头儿到了升官。大宋吏治所以一塌糊涂,这是一个根本原因。仲淹请求将磨勘与考核政绩结合起来,并为此制定出具体细则,力争做到有功者能不次升赏,无功者再不能躺在年头上吃香喝辣,一改因循苟且的官风。
第二件,是抑侥幸。历代皇亲国戚及官僚功臣,都有荫赏子孙官职的规定,但什么时候也没有真宗搞得那么污滥,不仅每三年一次的祭祀天地可以请赏,每年一度的皇帝生日也同样可以要官。还有馆阁官员,从来都只延纳天下一流人士,为两府储备接班英才,现在也可以因为荫赏,而任大官们为自己那些不肖子孙讨封了。结果冗官泛滥,以致根本就没有空缺升补了。仲淹请求严格荫封制度,再不要滥赏、轻授。
第三件,是精贡举。仲淹认为现行的科举制度,重诗赋词藻,不重经济致用,应当以策论为先,诗赋为次,罢去只以记诵为能的帖经、墨义等,循名责实,使真正长于治国、治人的才识之士浮出水面,为国家所用,再不要让那些只知道雕章琢句的酸儒堵塞仕途。
第四件,是择官长。州县的官长因为一向论资排辈,称职能事的不多,仲淹请求由相关方面重新举荐,由中书把关任免,以保证州县得人而治。
第五件,是均公田。这一条原是厚禄养廉的意思。大宋的外任官员有所谓职田,按官职大小给些田亩,收获归官员所有,是薪俸的一种补充。因为多少不均,害民扰民,有人建议干脆取消。仲淹引用《易》经“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的话,为之辩护,认为只能设法使它公正平均,不能一罢了之。
大宋遗事 第十二回(4)
第六件,是兴修水利,发展农业。
第七件,是修武备。唐代开元之前,行的是府兵制,主要是寓兵于民,老百姓三季务农,一季练兵。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宋代实行募兵制,一向问题多多。除了边防内乱捉襟见肘,不够应付,国家财政也早无法负担,仲淹请求恢复府兵制。先在京畿试点,然后逐步推广。
第八件,是减徭役。主要是想撤并县镇,精简机构,以减少劳务,充实农村劳动力。这也是先在相关地方试行,取得经验再推而广之。
第九件,是覃恩信。一是要求地方政府严格执行皇上的赦免旨意,使小民能真正得到皇上的恩庇。一是请求派遣官员代皇上按察巡视四方,进一步保证皇上的赦免恩意真正落在实处。
最后一件,是请求朝廷能如《尚书》所说:“慎乃出令,令出乃行。”凡有条令,一定要反复考校,慎重制定,不轻易拍板;而一旦推出,则要雷厉风行,贯彻到底,不得敷衍了事,更不得推诿不行。
皇上看了奏折,喜形于色,当即夸赞道:“爱卿果然言而有信,不负所托。说的也详实可行。朕这就批转二府,让他们尽快与你一起参酌施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