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部分(第1/4 页)
话虽这么说,安石还是没有立马将草章呈给皇上,只先在条例司内部更进一步征求意见。别人大体都还认可,只有苏辙还是看法不同。留心瞅着安石一个人呆着的时候,苏辙赶紧凑过去向他禀道:“大人要下官考虑青苗法利害,下官反复思量,法虽是好法,可真要执行起来,恐怕就少不了弊端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大宋遗事 第七十九回(4)
“是吗,您想到哪些了?说出来听听。”安石高兴地说。
“按照新法的设想,将钱贷给老百姓,收二分利息,原本是要方便百姓,不为敛财。可一出一进之间,就难免多事了!钱粮的事,官吏一经手,会勾结渔利,再严的法律也禁止不了。而钱一到老百姓手里,再清白的人,也可能胡花乱用。到该还钱时,就是富得流油,他也不会痛痛快快就还了你!官府要认真,只有打板子戴枷。这些事,都可能没完没了。”苏辙一举一大列。
“这倒都是实情,会有的,得多多注意!”安石点头称是。
苏辙受到鼓励,又由现实说到了历史。安石与惠卿的谈话他是知道的,他也就从替代宗、德宗主持财政的刘晏说起:“唐朝刘晏主持财政,那是大人非常熟悉的。可他,从来不搞借贷。有人不满,不免说些不中听的话,刘晏却回答:‘让老百姓侥幸弄到钱,绝不是国家的福分!看着方便了百姓,到不得不让官吏催缴借贷,就知道根本无所谓方便,而是不折不扣的扰民了!我虽然从来不搞借贷,可四面八方丰收荒歉,东西贵贱,不消一时三刻我就能知道。贱,我一定收;贵,我一定卖。无论哪儿,根本就没有太贵或太便宜的东西,干吗要去搞什么借贷?’刘晏说的,原是最典型的汉代常平法。大人如果能够遵照执行,一样能够立竿见影,获得极大成功!”
以毒攻毒,自然最灵验喽!可这药,却开得很有些想当然,事实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儿!刘晏抓常平,只好贱买贵卖,倒确有其事。每逢灾歉,他总先让人了解情况,再根据灾情与府库现有的储备,通盘考虑,对相关赋税贡物等作出蠲免或缓征的决定,将措施落实到灾情既成之前,不至惊扰百姓。灾害大了,老百姓需要救助或赈济,他一般也不无偿赈给,而是将仓储粮食低价出售,让老百姓拿钱购买。别人批评他不直接赈救灾民,有不仁之心,他却说出了一番道理:“善治病的人,不让病人危险疲惫;善救灾的,也不会直接赈给。赈给少了,救不了多少人;多了,花费太大,国家财政紧缺,回头又得横征暴敛。还有,无偿赈给,官吏狼狈为奸,贪赃枉法不说,给出去的东西,大抵总是亲近或有路子的人得的多,而离得远或投诉无门的弱者,却往往所得无几。就是刀架在脖子上,也没法儿改变这种状况。这是无偿赈给的两种坏处。而一般受灾地方,缺的只是粮食,其他产出还在。让当地百姓卖出所产的东西,买进低价粮食,灾民解决了粮荒,官府手里有了货物,或自用,或转卖,也是一笔财富,国家财政就不至于匮乏了。再有,大量低价抛售粮食,任人贩运,乡村里巷到处都有粮食,升斗小民辗转求助,也就不难到手,可以免于饥饿。这比官家开仓发散,波及的地方反倒远了。这是以售代给的两种长处。做事应该扬长避短,尽量做到没有遗憾是不是?那么,我以售代给,有什么错?”这不全都是关于赈济吗,哪有一点儿借贷的影子?
安石既熟悉这一段历史,如何能不知道苏辙又像他老哥一样,为了说明论点,正在信口胡编!可这话不能说破,安石只好笑笑,鼓励他道:“您说得不错,是得慎重。今后有不同意见,只管说,千万不要见外!”
既然连条例司内部都还有分歧,安石决定且再等等。最好,当然是能意见大致统一;至少,也要等一个机会,以便提起来不叫大家觉着过于突兀!因缘成事,才能水到渠成。到那时候,再将草章呈给皇上吧!
很快,还真有了机会。河北有个转运使叫王广渊,上了个折子,说目下春耕,农家普遍缺钱,兼并之家乘机坑害百姓,请朝廷准许他在河北仿效当年李参的办法,将本路现有钱帛五十万贯匹,作青苗钱贷给百姓,夏秋收获时再加息收回。据他估算,一年可增值二十五贯匹。这不正合了青苗法吗?安石当时就发了文书,将他召进京来商议。曾公亮、陈升之他们原本就不反对,议事的时候,安石到底将青苗法与王广渊的折子,径直呈给皇上了。
这王广渊字才叔,进士出身,原是英宗做王子时的属官近臣,神宗并不陌生。关于借贷,召李参时也曾简单议过一回,神宗也不完全隔膜。看完王广渊的折子,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