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2/4 页)
不算知己。既然知己,是大家思考共同的问题,为共同的问题而努力,超越了功利的付出努力。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至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歆稼轩轻吟一首辛弃疾的贺新郎………甚矣吾衰矣,道出大家心情,几人漫步湖畔山道,回首平生皆唏嘘不已。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十一章:闭关(一 一四)
一 一四:
“两头俱截断,一剑倚天寒”一念不生,方可入定。乃是佛家“本来面目”。《圆悟录》云:“若以真实正见,契寂如如,虽二六时中不思不量,无作无为,至于动静语默、觉梦之间,无不皆是本地风光、本来面目。各位既然想寻找正解就须进入本来面目“两头俱截断,一剑倚天寒”之境。简农说道。
“本来面目”的内涵就是佛性,是纯真的人性,是没有蒙受世染时的原真心态,它“号涅槃妙心,亦曰本心,亦曰本性,亦曰本来面目,亦曰第一义谛,亦曰烁迦罗眼,亦曰摩诃大般若”《五灯》卷《宗泰》重现“本来面目”就是将相对的知识加以“休歇”,以达到净裸裸、赤洒洒的精神的源头,生命的源头。“本来面目”的特质是澄明、觉悟、圆满、超越,它既是我们“本来”就有的,也是通过休歇“将要”得到的,更是“现在”也伴随着我们的。起点即终点,本源即终极。由于它是我们本来就有的,所以参禅大悟之后,眼横鼻直,柳绿花红,山只是山,水只是水,并无奇特之事;《圆悟录》云:“直下摆脱情识,一念不生,证本地风光,见本来面目。然后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由于它又是我们将来要见到的,所以要不断地清除人性中的杂质,花一番“时时勤拂拭”的功夫;更由于它是现在也伴随着我们的,所以我们即使置身烦恼,也要参透“烦恼即菩提”的妙谛,《五灯》卷《慧南》:“行脚人须是荆棘林内,坐大道场。向和泥合水处,认取本来面目。” 使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从心的根源处流露出来。由于人生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每个人在现象界的生活中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迷惘和困惑,禅宗因而将重现“本来面目” 作为终极关怀,作为参禅者的头等大事。禅的慈悲、禅的热忱、禅的灵智,都在对“本来面目”的关怀和重现“本来面目”的途径上充分地显露出来。
与禅的“本来面目”相类似的是庄子的“混沌”、存在主义的“存在”。《庄子&;#8226;应帝王》说,南海之帝暌,与北海之帝忽,曾受到中央之帝混沌的善遇。混沌没有七窍,暌、忽为了报答他,使混沌有七窍来吃饭呼吸,就在混沌身上凿起七窍。等凿好了七窍,混沌就死去了。在这个寓言里,混沌象征天地未开辟前浑整的元气状态,亦即相对认识还没有产生时的绝对本源性状态。当混沌被开凿,被强行安上了象征见取的七窍之后,其完整性、统一性被戕害,混沌不再是混沌,它的生命也就划上了句号。
项怀羽等三人听的聚精会神,隐隐感觉这一次来参禅能够解决心头很多困惑。简农看到三人的样子,不禁哑然失笑,说:“胡乱说来,不足为论,大伙可以一起谈谈嘛,不要这样认真,搞的我都不好意思紧张了。”
“不,不,你说的很好,不要断了,我们认真听着呢?”项怀羽看了看歆稼轩鲁智达说道。
在《齐物论》里,庄子的这种思想表现得更为明显。《齐物论》说,古代的人认识的最高境界是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无;次一个境界,是承认世界有事物,但事物之间彼此没有界限;再次的境界,是认为事物间有界限,却没有是非;只有最次的人才认为事物既有界限又有是非。是非分明,导致了爱憎分明,这样一来,绝对的统一的道就被破坏了。我的山水画里其实就是在找寻‘无’的境界。可是造化慧根不足,至今仍差之甚远。项先生经营企业,自然承认世界有事物,但是心中孽障在于事物的界限。突破此境即为佛。你有他有众人有,皆有则可以为无。
“嗯。”
存在主义认为人是分裂成本来的自我、单个人、自由和非本来的人家、大众、叛变自由两种人。后者大众是个人在社会和他人支配下的沉沦、异化状态,即不是真正的人,前者自我则是从那种状态解放出来的真正的人。在海德格尔看来,人的社会存在就是异化,“社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