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页)
年后,如果你能上升,就上升;升不上去,就差不多该走人了。在一些大牌咨询公司中,三年不升职就要走人了。当然,有了在这种公司三五年的背景,你跳槽出去后基本能做主管。外企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流程,你只是流程当中的一个小的环节。而民企老板可能会打人骂人,但不会把你当外人。
袁岳:
有时候,员工会想:“最近不对劲,老板没骂我,跟我生气了?哈哈!他骂最近上任的公关品牌经理较多,他是不是不用我了?”这是什么文化形态?这是我们国内版本的“以人为本”。这与外企说的“以人为本”意思不一样,不见得一定要做成外企那样才是“以人为本”。假定国际公司是先进的——大部分层面,我同意国际公司的先进性,但民营企业也有其自己的先进性。比如,衡量唐骏这样的人,陈天桥选择唐骏使用的就不是外企的考卷测评法。核心人才不太能够依靠考卷测评进行考查。市场是一个快速变化的转型市场,你要看一个人的气质,有什么工具可用呢?对大量的人才招聘,测试有用。对尖端人才,则需要洞察。需要通过很多事件,通过查看事件中的做法来测试他。
txt小说上传分享
有名企业带来的失落感比没名的企业更大
孙虹钢:
毕业、跳槽去一个著名单位,社会身份好,获得认同度高。如果下次再跳槽,拥有著名公司的工作经历,对个人职业成长来说,可以提高身价。上海的著名单位还包括地域概念,在不同地区、不同写字楼办公的公司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著名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确实有优势。唐骏说过:“优秀的人才非常在乎和谁一起工作。”著名的企业吸引优秀的人才。有的企业本来没太大名气,但是能够有意识地提升在人力资源市场中的知名度。比如,每年评选最佳雇主品牌时,在“亚洲最佳雇主”的上榜企业中,除了微软之外,经常可能会出现一些没什么公众名气的公司。这种公司会大力渲染,告诉求职者,本企业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很有名气。这种名气是用来吸引优秀人才注意力的有效工具。
袁岳:
中国留学生找工作时有一种现象:中国的学生爱去两个单位工作,那就是世界银行和联合国。世界银行,世界上最好的银行啊!联合国,世界上最高级别的“国家”啊!这两个单位多有名啊!
人具有两种人格特性,一种是外在的,一种是内在的。
重视外在的人在乎用外在的东西证明自己的价值,比如,用世界银行证实自己。以前,我在司法部工作,我妈妈觉得我在司法部,就算当一个小干部,也是中央干部。在我下海成为个体户之后,她就很失落。
重视内在的人是讲究自我实现的,他要实现自己要做的工作,比如,当自由画家、自由撰稿人。在小公司工作没关系,没名也没关系。他以能做事情为核心。
有名的公司有很好的方面。一般,有名公司容易成为社会焦点,受人关注。有名的公司在进步上承受的社会压力大,这样往往会更进步。有名的公司的问题是店大欺客。到底收不收你,是第一个问题。在你被录用后会感到荣幸,但你不觉得自己在公司里有那么重要。没名的公司,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就相对弱一些,它更适合注重自我实现的人,用你多一点儿,给你创造的空间可能也会大一点。
对于不同的人,选择有名公司还是没名公司都有不同的标准,不见得有名就一定适合你。还存在一批盛名在外、其实难副的企业。一个公司名气大了之后,你会觉得既然是有名的,就是好的,这是心理上的价值关联。如果有了这种期望,那么到了名企产生的失落感就比没名的企业更大。站在自我实现的角度来说,名企不一定是最好的。
孙虹钢:
谈谈从有名的企业跳槽,有人说,从那么好的公司出来干嘛?这就成了再求职时的杀手问题。企业的名气与个人的名气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一个IBM中国区的CEO和一个个人名气很大、企业名气小的CEO,他们的价值怎么评价?一个人在初级职位和中级职位时,身价主要由企业的名气和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决定。在北京和上海这种地方,如果想做到两万以上的月薪,主要是依靠个人的资源和名气,企业给你的帮助已经越来越小了。在一个特别有名的企业做中层主管还可以,再向上发展时,名声容易成为负累,要考虑你是否能做出很符合企业价值的事情。从著名的公司跳槽出来时,要评估原来积累的资源还能否使用。
袁岳:
这是我们零点公司不宣传个人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