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页)
的父亲马西园去世,1952年马母满氏去世,两位老人皆安葬于此。
。。
第三章 步入辉煌(3)
送走夫人之后,马连良周围的亲友在劝他节哀的同时,也希望他能根据目前家中的实际情况择日续弦。一来老父马西园六十六岁高龄,本想日子宽裕了,到清真寺去做一名阿訇,直接为教胞们服务。因体质欠佳,只好在家中休养。母亲满氏也已六十二岁,身板虽然硬朗,也是年逾花甲的老人,需要照顾。再有就是孩子们,长女萍秋年十二岁,幼女莉莉还不到一岁,中间还有5个儿子,正处在调皮难管的年龄段,需要人看管。外加与弟弟连贵和妹妹慧敏两家在一起生活,马连良每年有半年的时间在外埠演出,家中上上下下几十口人,没有个内当家的还真不行。马连良的第一次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现在他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再搞老一套,恐怕自己也不能接受。婚姻大事还须从长计议。
1934年扶风社到武汉演出,没过几天戏票就被一抢而光了。戏院方面出面挽留,请马老板再续一期,以满足观众们的需要。包银方面没说的,您说个数儿吧!可马连良却一直高兴不起来,心中惦记着家里的亲人恨不得早点回北京,所以他迟迟没有答复院方续期之事。上海盐商周三爷知其心中烦闷,整天陪马连良解闷。周打算为他筹办个“派对”,马说不爱应酬;周便要和他玩纸牌,马说我连J、Q、K、A还没分清呢?周三爷酝酿了几日,终于推心置腹地与马连良商议:“马老板,您这么下去可不行啊?依今日您在菊坛的地位,须生的头把交椅可是您。”马立即紧张地说:“不敢,不敢,老先生们都健在,您可别再捧我了,折煞我也!”周说:“不是我捧您,现在哪一次菊坛大合影不是您和梅大爷站中间呀?这是你们梨园界对您的敬重。您也得拿出点须生泰斗的‘法儿’来,不能家中遇些难事就戚戚切切,儿女情长,弟兄们还靠着您多赚些包银呢?这事您不管谁管?” “那是,那是,三爷您说的有理!一会儿就跟老板说,续期的事我应了。”马说道。周又说:“您先别急,我还没说完呢。您现在地位不同了,接触的人、场面都不同了,交际、应酬是免不了的。恕我直言,您在这方面可没您在台上那么溜,您就是一个字——‘戏’,这可不成啊!我们是好朋友,别怪我唐突,我想给您介绍一个女朋友,此人定能助您一臂之力。”
周三爷说:“这位女士叫陈慧琏,生于江苏扬州,后长于上海,年二十四岁。生得身材高挑,容貌出众,是典型的江南美人。她性格温婉贤淑,宽宏仁厚,对内料理家政,得心应手。见多识广,略通文墨。待人接物,落落大方。对外交际、应对,定能补马三爷不足,此人可是难得的贤内助人选。况且,她又是一个典型的‘马迷’,在上海可看了不少马老板的戏,最崇拜的人就是马三爷,没事就听您的唱片。只是以前没有找对人,她的男人撇下她和一双儿女走了,目前两个孩子与外公一起在上海,生活挺艰难的。另外,她是汉民,信奉佛教。这几点不知马三爷您是否介意。”
周三爷一片热心,快人快语,让马连良十分感动,心想自己身边的确缺这样一个人。好在此次来武汉,还没正式公演,就决定续期了,停留时间又长,索性依着周三爷,就和人家见见吧。与陈慧琏见面之前,马连良想起了亡妻王慧茹。王是典型的北方妇女,三从四德,惟命是从,时不时还受点小姑子和婆婆的夹板气,但为了大局,王只得忍辱负重,挺不容易的。周三爷极力赞赏的这位南方美人到底是个什么路数,有没有那么好啊?马连良心中多少还有点顾虑。对方是汉民,既信佛教,又有孩子,北京那边的父母和老回回亲戚们能同意吗?心中不免打鼓。
。。
第三章 步入辉煌(4)
在周三爷的精心安排下,先请陈慧琏看一场马连良的戏。陈在这天也刻意地打扮了一下,脸上淡施脂粉,身穿一袭淡粉色的旗袍,右耳后的头发上插了一朵淡粉色的花,端坐在观众席的第一排正中的位置。显得清新雅致、大方脱俗,给舞台上的马连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散戏后在众人的撮合下,大家一起吃了宵夜并玩了一会儿麻将。马正坐在陈的对家,四圈牌下来,马被陈的言谈举止和容貌风度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整个心思完全没有放在牌上,自然也输给对家不少钱。
经过一段时间的互相了解,二人皆有“梦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之感。尽管相处时间短暂,但二人都不愿彼此分离了。于是,马连良决定,武汉演出结束之后,二人就回北京结婚。艺术家往往都是性情中人,但马连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