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页)
原因无非是供大于求。明清之际,人们的购买力低下,社会需求量小,而生产的产品却越来越多,于是这些货物都成了积压品,劳动者的资金就称为一笔死帐。有钱人不买或者压低家买走商品这样就使社会的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
养花胆瓶
【原文】
养花胆瓶,其式之高低大小,须与花相称;而色之浅深浓淡,又须与花相反。
【原评】
程穆倩曰:足补袁中郎《瓶史》所未逮。
张竹坡曰:夫如此,有不甘去南枝而生香于几案之右者乎!名花心足矣。
王宓草曰:须知相反者,正欲其相称也。
【译文】
养花的花瓶,它们的高低、大小、形状,必须要与花的大小、高低成比例;而花的颜色的深浅、浓淡,又必须要与花相反。
【评析】
这则文字是讲插花的艺术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插花可能不被人们所注意,但是如果插花是不讲究艺术,则就会影响人们的视觉感受。在美学分析的角度上,极讲究适应、整齐、对称等,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审美的效果。
这则文字所论,可谓当行,表现出了作者对插花的在行及其出色的审美眼光。就插花而言,插花者要从他对花与花瓶的选择以及花瓶与花在大小、颜色的搭配上,进行精心的调配。否则,以硕大的花瓶插上几株细瘦的小花,或小巧的花瓶插上花繁叶茂的大花,都失去和谐,让人感到滑稽。这样的搭配已经破坏了和谐,所以即使作为局部的花与花瓶再美,也无法让人产生美感。
从花瓶与花的颜色搭配上看,同样很有讲究,作者就指出“色之浅深浓淡,又须与花相反”,惟相反,才能以色差形成鲜明对比,相互映衬,更见艳丽。这是作者为我们指出的插花的方法,是很值得借鉴的方法。
更多热门小说,请访问宜搜小说搜索(b。easou。)
'13'十三
春雨如恩诏
【原文】
春雨如恩诏,夏雨如赦书,秋雨如挽歌。
【原评】
张谐石曰:我辈居恒苦饥,但愿夏雨如馒头耳。
张竹坡曰:赦书太多,亦不甚妙。
【译文】
春雨就像皇帝颁布施恩的诏书,夏雨就像国家颁布的赦令,秋雨就像哀悼丧者的挽歌。
【评析】
雨在不同的时节起着不同的作用,也给人和社会带来不一样的影响。这里连用三个比喻,分别形容春雨、夏雨、秋雨,道出了人们对不同季节雨的不同感受。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春天万物复苏,大地上的生物在经历过严寒的冬天之后,终于迎来了春天,这是春雨可以给万物的生长带来新的活力。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绘春雨的轻柔可爱,表达出喜悦之情。春雨给人们带来欣喜。这就像政治上的,封建帝王高居龙庭,金口玉言,其能降恩颁旨、减租免税,无疑如久旱遇甘霖,作者把春雨比作皇上的诏书,可谓形象。
夏季酷热,古时人们没有更好的制冷办法,人们只有忍受炎热与郁闷的煎熬。在人闷热难受之际,雨是可以给人们带来凉爽的,于是夏雨的到来,可以洗去人们的闷倦,那痛快淋漓的情景是可以想见的。这就像带罪或锒铛在监的犯人得到了赦罪的诏书,又获得了一次重生的机会。所以说,以赦书喻夏雨,是非常恰当的。
秋季万木萧条,秋雨也随着落叶的凋零而落下,在秋风秋雨中,树上枝叶激响,如泣如诉。秋雨时节,让人感到寒意,这与挽歌的凄切悲怨不乏相通之处。
以春雨,夏雨,秋雨比作恩诏、赦书、挽歌可以说一语双关,极其精辟。
十岁为神童
【原文】
十岁为神童,二十、三十为才子,四十、五十为名臣,六十为神仙,可谓全人矣。
【原评】
江含徵曰:此却不可知,盖神童原有仙骨故也,只恐中间做名臣时,堕落名利场中耳。
杨圣藻曰:人孰不想?难得有此全福!
张竹坡曰:神童、才子由于己,可能也;名臣由于君,仙由于天,不可必也。
顾天石曰:六十神仙,似乎太早。
【译文】
如果十岁成为聪明伶俐的神童,二三十岁成为才子,四五十岁成为朝廷忠臣,六十岁过着神仙一样的生活,那么这样的人生就十全十美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