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飞速崛起,然后又轰然倒塌;许多我曾经合作过的知名的、或者不知名的企业家,今天回过头去看,绝大部分也已经销声匿迹。
托普、科利华,当年在我们IT界可以说是叱咤风云,赢得了无数的荣誉和眼球。
科利华,曾经被美国《商业周刊》誉为中国软件市场的“决定性力量”之一;
托普,拥有3家上市公司和150多家控股子公司,其掌门人宋如华在福布斯2000年中国财富排行榜中位列第45位。
如今,在北京上地高科技园区,曾经辉煌的红色科利华大厦已经改头换面。托普的重组遥遥无期,宋如华本人则远遁美洲大陆“养病”。
还有德隆、三九、格林柯尔……这些曾风光一时的企业,如一颗颗流星,在光芒璀璨之际骤然滑落,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震惊,更多的是思索。
还有创智,这个我欲说还休的企业,这个我曾为之骄傲和自豪、为之奉献了13年青春和激情、经历了它的创业成长、兴旺发达、风雨和挫折直至衰落的企业。
十多年里,我和前后在创智工作过和服务过的4000多名员工一起,用我们的真诚、青春、智慧和汗水创造了创智的辉煌。可惜如今的创智,昔日的辉煌已如过眼烟云。如今的我,虽然已经离开了物是人非的创智,虽然我衷心地期待着创智能够尽快走出困境再铸辉煌。但是,每每一想到创智的沉沦,还是感到一阵阵痛楚!
这些,使我感到痛心、痛惜甚至痛苦!我一直在想,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科利华、托普、创智等这些一度辉煌、如日中天的明星企业都如流星般跌落?
中国企业为什么都活不过婴儿期
我曾经看过不少关于中国企业寿命的调查,虽然说法不一,但有一点能肯定,那就是它们的寿命都不长。� 根据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调查发现,从1995年到2003年这8年间,1995年时的企业中规模最大的前20%企业,只有38�5%生存下来,另有61�5%的企业在2003年的时候已经不复存在。生存下来的这38�5%中,只有22�9%的企业仍然居于园区规模最大的前20%之列,其他的大部分企业规模都缩小了,还有2�1%的企业进入中关村最小净资产企业的名单。
� 据商务部的报告称,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是7�3年。
� 2005年7月,据中国首部《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蓝皮书统计,全国每年新生15万家民营企业,同时每年又有10万多家企业死亡;有60%的民营企业在5年内破产;有85%民营企业在10年内死亡。其平均寿命只有2�9年。
�郎咸平也下过这样的断言: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5年。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中国的大部分企业没有度过婴儿期便夭折?
一根火柴毁掉一座城市
我在研读了很多企业的案例后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那就是——在中国目前的经营环境下,企业领导人,特别是主要领导人的个人魅力被放到了无限的大,一个企业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其主要领导人的决策。
像联想的柳传志、海尔的张瑞敏、蒙牛的牛根生;乃至德隆的唐万里、唐万新、托普的宋如华……
或者说,目前阶段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而只有某些“企业家的企业”。
大多数中国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方向和战略抉择,不是由健全的管理机制来制定,而是由某一领导的决策来确定。
而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不成熟和不规范的特殊市场经济环境,造就了一批天不怕地不怕的民营企业家。一些人奇迹般地功成名就。在他们最风光的年月里,企业资产都是几十倍、几百倍地增长,上演着侏儒变巨人的神话,那些企业家对利润的追逐、对财富的渴望、对成功的期盼是毫无节制和没有止境的,无一例外地对发展规模有着特殊的偏好。而在特殊条件下轻易获得的成功,又使他们相信自己无所不能。在“做大做强”的口号中迷失了方向。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一、选择兔子还是乌龟?(2)
从无数案例分析来看,很多企业不是饿死的,而是撑死的!都是在志得意满、豪气冲天时轰然倒塌!
“一根火柴不值一文,但它足以毁掉一座城市。”对于企业而言,那根“火柴”可能仅仅是其主要领导人一次失误的决策、一回不当的战略选择、一股不切实际的冲天豪气、一次不妥的危机公关、一度贪大求全的盲目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