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页)
300斤,副教授825—1080斤;
专任讲师630—850斤,教员570—800斤,助教400—680斤;
教职员工年功加俸,及考勤考绩加薪,每年最高小米40斤为限。
我还从历史档案中,查到了中华民国38年(1949年)8月11日“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文件(高教秘字第873号):关于评定薪资的指示”,签发者为华北高教委主任委员董必武、副主任委员张奚若、钱俊瑞。这个文件比较审核了“平津各院校评定薪资结果”,点名批评了北洋大学评薪结果“过高”,作修正如下:
一、教授方面:为使北洋大学不高于其他院校,除校委会主席保留月薪1300斤外,其他一律减35一40斤,教授平均每人月薪1100斤小米(与清华、北大等校平均数相同),最低薪减为月薪800斤。
二、讲师助教方面:讲师最低610斤(比较北平各院校:清华610斤,师大550斤);助教最高薪650斤。附小教员月薪金350—550斤,参照:清华大学附设成志中学教员薪金为350—670斤。
可见,新中国成立前夕所定的教员薪金(以小米数发给)一般标准偏低,因为这是以1948年经济最困难的战乱时期的月薪收入为参照基点的;后来稍有调整。由此知识分子的工薪虽然并不高,但是收入比较有保障,逐步摆脱了物价飞涨的困扰。十年战乱以来,他们头一次过上了平稳的物质生活,认为可以安心从事文化工作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三万斤小米”的故事
张元济先生(1867—1959)是商务印书馆的###。1949年9月,他应邀从上海到北平,参加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他写了一本书《中华民族的人格》广为散发。书里说:
社会上迷漫着一种骄奢、淫逸、贪污、诈伪、颓惰、寡廉鲜耻的风气,与国人普遍“只注重新知识,将人格扶植、德性的涵养都放在脑后”有关;如果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把人格的扶植放在脑后,那就很容易诱导人们置良心于不顾,去竭力追求物质的享受;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便以为“只要抢得富贵,免得贫贱……什么都可以不管了。长此下去,将造成整个民族的堕落”。(引自傅国涌《1949: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第22页。)
1949年,在新中国诞生之际,张元济先生恪守他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即使在小事上也绝不含糊。
9月14日,张元济曾托政协会议招待处给商务发过一份电报。事后他多次向招待处邓主任询问费用,邓都不肯说。无奈他只好让人去电报局了解价格,134个字,共28140元,按照招待优待,私人电报半价计算,应该付14070元。9月17日,张元济当面把电报费交给邓主任,邓还是再三推却,并说账已付出,不便收回。张元济恳切表示:“公款不可滥使,照章应缴半价,如收账过于琐屑,即收作招待处公用。”他再三要求,邓才答应留下。
9月18日,华北人民政府、北京市人民政府等20多家单位(团体),在北京饭店举行盛大宴会,招待参加政协会议的著名人士。竺可桢说,那天出席宴会的有五百多人。“一席西菜加葡萄酒,费用相当可观。如以每人六千元计,即三百万元,或三万斤小米也。(注:当时1斤小米折合100###人民币,约合今4万5千元,每人90元。)”很明显,他对这样的铺张有看法。与竺可桢相比,张元济则干脆“辞谢不往”。
当时张元济已83岁高龄,生活起居都需要有人照顾,所以有关方面允许他的儿子张树年到会陪伴,9月17日,招待处给张树年送了零用钱,张元济表示“不能领受”,“退回未收”。第二天(9月18日),他和政协代表中负责照顾的小组联络人李明灏谈起零用钱和电报费的事。李说这是“规定供给,不必过谦”。但他认为“公家何等艰难,余父子二人来此,食宿已极受优待,何敢再耗公款”? 并郑重表示以后送来,也“断不能从命”。
一个月后(10月18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招待处送零用费一万六千元。于原单上注明‘不敢领受’。” 第二天,他离京之时,招待处的邓主任还要给他一大沓钞票,说是车上无人伴送,“以此备杂用”,他坚决谢绝,“言之再四”,邓才肯收回。
只有9月25日,招待处带裁缝来给张元济量身材,要给他做棉衣,他“却之再三,坚不允,因许之”。
“及身已见太平来”,这是张元济自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