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页)
方,他们将得不到任何友军的支援,并且要应付各种地形和各种天候。追根溯源,瑞典的极地游骑兵几乎就是当年芬兰滑雪部队的现代翻版。在1939年的苏芬战争中,芬兰陆军出动了大量滑雪机动的小分队,这些小分队深入苏军战线的深远后方,执行破袭、伏击等任务,不仅歼灭了大量苏军有生力量,破坏了补给线,甚至经常打击苏军装甲部队。为芬军的迟滞防御立下了汗马功劳。瑞典和芬兰同属斯堪的那维亚国家,地理环境相似,由于瑞典奉行永久中立政策,其国防战略的核心是守土防卫,一旦战事爆发,将依赖少量特种部队或边境守备队迟滞入侵者,然后开动其全民动员体系,进入全面战争状态。在这样的理念下,为了给全民动员争取到更多的时间,特种部队必须能采用灵活的战术阻击入侵者,因此,瑞典选中了游击战和游骑兵。
'手机电子书网 。。'
○冷战遗留下来的战术
所有现代化的陆军部队都极度依赖大量的后勤补给(给养、油料、弹药等等)。这些物资通常都通过卡车的公路运输到达前线。但是在瑞典北部地区,森林、沼泽和山脉密布,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加上北瑞典的交通并不发达,道路网的建设根本无法同欧洲大陆相比。这些问题在和平时期会阻碍经济发展,但在战时对于瑞典这样的弱势国家却是利好。欠发达的交通会给入侵者带来很大麻烦,使他们的补给线极其脆弱。一旦摧毁部分道路,入侵者的补给网络几乎会立即陷入瘫痪状态。这就为游骑兵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要知道,破袭正是游骑兵的拿手好戏。
为了抓住敌人的弱点,打击其交通线,游骑兵单位必须进行渗透作战。极地游骑兵团通常以营的规模行动,每个营下辖几个游骑兵连。每个游骑兵连通常编有12个独立的游骑兵小队,每小队通常为9人。这些游骑兵连将从敌人战线的薄弱地带渗透至其深远后方(50…300公里)。渗透作战与任务时间、季节和渗透距离密切相关。如果渗透距离较短,时间也不长,游骑兵们通常采用徒步或滑雪方式突入敌战线后方。如果是远程渗透,则必须依赖全地形车和直升机。一旦游骑兵连到达目标区域,就立即展开并执行作战任务。
当每个小队都达到各自行动地域后,渗透作战进入了战斗准备工作阶段。第一步工作是建立游骑兵小队主行动基地。这项工作包括架设帐篷、帐篷和车辆的伪装、挖掘防御阵地、要点布雷等等。在冬季,战斗准备的工作会耗时较长,一昼夜通常不够,因为你在架设帐篷时不得不清除掉大量积雪,同时又要在雪地里隐蔽你的行踪。行动基地建设工作完成后,小队指挥官(通常是一位军士)将会率领游骑兵开始进行目标周边地区的侦搜工作。目的是勘察地形,选择最容易达成破坏效果的路段,选择设伏点以打击可能出现的敌军等。
准备阶段完成后,游骑兵将开始攻击。优先目标是敌人的补给车队和工程车。为了摧毁这些目标,游骑兵小队通常会沿公路设伏。在这样的作战中使用的典型武器是地雷、狙击步枪、榴弹发射器和机枪。游骑兵小队通常会协同作战,有专门携带重武器的火力支援小队,他们装备有反坦克导弹或迫击炮。为了达到最佳杀伤效果,关键路段——桥梁、隧道、公路涵洞将先行被炸毁。也可用预先布雷和布设反坦克雷封锁道路。这样的游击战术可以摧毁大量的敌方物资并使整个道路处于瘫痪状态。
实际上,瑞典独立发展出来的一整套游骑兵渗透作战战术完全是冷战时期的产物,在冷战高峰时期,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也是欧洲的前沿阵地。瑞典很清楚地知道他的军事实力绝对无法同当时强大的华约军事力量抗衡,因此明智地选择了游击战这一作战原则。极地游骑兵的训练也还残留着浓重的冷战色彩,其中针对军士长的附加培训课程包括——苏制车辆识别、苏军组织和战术、外国武器使用、间瞄武器操作和反审讯训练。
○独特的瑞典特种部队
大多数国家在和平时期仍然保持一定数量的军队,尽管瑞典和其他国家一样也有一整套完善的征兵和全民动员系统,但它作为一个宣布过永久中立的国家没有自己的常备部队。虽然在和平时期也有大约27000人在服役,但其中绝大多数都保持着平民身份,并非职业军人。瑞典三军的编制单位几乎根本就不是行动单位,他们不过是一个精简的动员系统。他们存在的意义是一旦需要的情况下可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全民动员,将新征召的士兵整编为作战单位并使其尽快发挥出作用。
唯一在和平时期仍然保持战备状态的单位是特别安全部队——SS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