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部分(第1/4 页)
“怎么要庸政大臣帮忙?”
“那个本来是临海侯管的这块,不过临海侯目前不是主管南洋生产恢复么,所以这块现在由庸政大臣管吴越、夷郡、还有就是新租借土地农政,而临海侯全力监管南洋,要不都不行了。”太政大臣刘莹说道。
“嗯,本来农政这块应该由太政这管,既然军机处把推广农业技术拦了去,我也不说什么,希望能做好,原来临海侯监管所有农政确实辛苦了。”
“哦想起来了,前几天临海侯去宁波那边搞象牙和犀角宝石,怎么还没见回来?”
“大王,姐姐那还要些时候呢,分出去的礼物可不是这么就算完,还有南洋那块呢。”
“南洋?”
“是啊,南洋诸岛上还有和我们吴越和好的小国,每年也有礼品互赠的,您忘了么?”
“这个啊,不都是丝绸、瓷器、茶叶之类的么?”
“是啊,可不都要过目么,要不谁可以签字赠送呢?”
“那是我忽视了,以后让礼部管吧,临海侯她也太累,管这些乌七八糟的,也不是个事。”
“大王,这您就不对了,和汉庭往来,怎么说人家也比你好说话,我是不方便出面,但我那份子不也算一起么,至于南洋,人家统筹,怎么也比礼部来好么,吴越制度有主管和偕从,没有兼管,要不谁责任都不好说了。”
杨晨毓有点尴尬,“也是,不过既然这样的话,汉庭和淮河以北来往还是您负责吧,公主就当为寡人分担些,谢谢啦。南洋西洋通归临海侯管理这些乌七八糟的事务。我呢,过过目吧。”
“诺。”汉宫主刘莹点头,“那我就和姐姐交接去,免得让人家以为抢权呢,呵呵。”
“小心眼。”杨晨毓微笑着,边上大臣没敢插话,不过杨晨毓很快又面对项家弟兄,“工这块你们继续抓紧,还有水力织布机要上马一批,我们北边来的羊毛、驼绒、羊绒和西洋南洋来的棉花都要加工,你们回去后选一些有利地方,再扩建。”
“诺,临海再南的闽地水力丰富,又靠海,倒是不错的,就是那地粮食上不来,工人吃食不方便。”
“这个么,屯兵太尉,你们挑选那,建几个小屯兵点,供给给织布女工,这总可以吧,不过那里也确实不能摊子铺大,只有那么点河谷地,不比江北。”
“大王,我们屯兵能不能继续扩大广陵邗沟以东的屯垦,那地平,只是水网排水要上去,其它完成后,堪比关中。”
“这个我相信,不光是邗沟以东,以西也要选择有利地点扩建草场和粮食产地,要不那不都白得了么,交给你们屯兵来办,我觉得还是比较有利,免得北边豪强南侵来犯,你们要和机动步兵配合好,免得被人打秋风。”
“诺。”
“杨康,你那贸易现在要按照我的计划行事,万万不可擅自作为。”
“诺。”
“对印度各国,原棉要加大收购力度,宝石、黄金不要多收,以物换物为主,补不齐后再用黄金结算。”杨晨毓考虑到生活水平本质上还是人均占有的物资决定的,而不是金币,这点上他和古代那些人差不多,他从不认为黄金白银多要了对政权和国家好,最多就是财政帮助,时间久了也会引起通货膨胀。实物才是王道,比如一件青花瓷罐,换五两黄金和5吴越吨原棉,他是只会选择原棉,比如丝绸,同样一匹白素,可以换印度棉绸三匹或者原棉两吴越吨,他也是选择原棉。手里物资越多,国民才可能分得物资越多,这样的生活水平才是实打实的。
“大王,印度棉绸倒是很不错的,您看要不要也收购。”
“这个么,少量,和项家兄弟商议,看能不能引进些印度各国匠人,把我们棉布技术搞上去,还有炼铁,也是一样,你们搞贸易,要和国内搞好关系,看人家有什么需要,只要有那边特色,我们不如他们的都要搞回来。”杨晨毓就是那种大地主心思,什么都要国内有,哈哈,现在很多人都不能理解这个心思,因为没有饥饿经历的以为什么都可以买,只要钱就行。其实是不对的,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那么买点也无所谓,要不就很危险了。
“印度原棉产量大,我看可以,只是船只不太够,真要运原棉的话,一年也就一次机会,必须一次投入足够的船只才行。”
“海军把退役的一部分组成一支运输队,一年帮你们运一回棉花,空闲时间再在吴越各岛之间联络运输用,还有牛,印度各国起码有上万万头,我们放心买,不管什么办法,我们要多搞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