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3/4 页)
的空间,一个任何人在其中都有话可说、能说的空间。
第十三章 虚拟现实:“天上”与“人间”
13.1 “虚拟现实”——真正的“多媒体”
不管格威的“超适用性”这个词(“超融洽性”)能否被人们所接受,但越来越适应电脑使用者的个人化的要求,越来越克服粗放性,变得精密、灵敏,是WEB的必然趋势。其实,这也正是个人电脑本身的发展趋势。尼葛洛庞蒂的媒体实验室就是致力于将作为物,作为机器的媒体变成“通人性”的媒体,使media变成my dear。他的著名的“媒体实验室”被人们称为“创造未来的实验室”。媒体实验室的创办是基于这样一种信念——“未来的关键科技将是人与电脑之间的互动能力”。所谓人与电脑之间的互动能力,也就是人与电脑沟通的可能性,电脑成为人的“值得信赖的数字化亲戚”的可能性。《数字化生存》一书共分三部分,而第二部分(《人性化界面》)是全书的关键。只能在电脑高度人性化前提下,人才可能与电脑共生,或者说数字化生存才不致于“如此辛苦”(就像令人苦不堪言的婚姻)。如果再把目光放远一点,我们就发现:整个电脑发展的历史,就是电脑从具有人的单一的能力(计算能力)的机器发展到具有人的多种机能(如使用语言能力),继而几乎具有人的所有机能的“类人机器”(我们可以想一想“类人猿”的概念),从作为人所处环境、现实的一部分发展到作为一个完整的环境、现实之外的另一种现实。就人的这方面看,人最初是费力地操作到比较轻松地操作电脑,继而发展到与电脑轻松地交流、沟通、合作,最后从“走马观花”发展到“下马观花”,进入到电脑营造的环境和现实中。在这个时候,人感觉到自己并不是在与电脑这种机器打交道,而是在与“现实”打交道。这是一部“创世纪”——人不仅创造了类似于他的“人”(就像上帝当初仿照他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而且创造了一个类似于他所在现实的“第二现实”。一方面,人生存、体验于现实的世界中,这个世界无疑是一个被比特大大改变了的(即比特化了的)原子世界(现实)之中。另一方面,人可以进入一个纯粹由比特构成的第二现实之中,获得一种人类以前从未有过的生存体验。每一个人都可以如同古代神话的中的神灵,自由地往来于“天上”与“人间”的两重现实之中。这个第二现实,就是所谓的“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通常简写为VR)。
“虚拟现实”有时也被称为“人工现实”(artificial reality)、“人工世界”(artificialworlds)、“虚拟世界”(virtual worlds)、“虚拟状态”(virtualities)、“赛柏空间的视觉形式”(A visual form ofcyberspace)。在汉语世界,仅 virtual reality 就有多种译法。除“虚拟现实”这种通行的译法以外,还有“灵境”(强调它提供的是一个奇异的环境)、“临境”(强调它让人身临其境),“似真现实”、“幻真现实”等等。应该说,所有这些译法都未能准确传达出virtual reality这一短语的含义,而且在我看来,想在汉语中寻找一个与virtual reality完全对应的词组是徒劳的。可行的只能是在准确地理解原意之后,采用一个已经在被大部分人认可的译法(“虚拟现实”),哪怕这一译法并不准确。virtual一词是virtue派生词。这个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本意指“男人所应具备的良好素质”、“男子汉气”,后来指“德性”、“美德”。
一种良好的素质是办好事情(产生良好效果)的条件,所以这个词也指“具有可产生种效果的内在力量”、“显著的成效”、“效应”、“效能”、“效力”等等。
总之,virtue 以及 virtual 的词义在演化过程中越来越偏向于与“实体”相对的“效应”,与“体”相对的“用”。《钱伯斯20世纪词典》对virtual的解释是:“有功效的”(having efficacy),“在效果上是怎么样的,虽然在事实上不是怎么样”(ineffect,though not in fact)。比如光学上有一个概念--virtual image(效应图像,一般译成“虚像”),意指实际的物体在某种条件下出现了一种效应式的图像,并非实际物体本身。可见virtual的含义不是侧重于它的虚假性、虚拟性,而是侧重于“实际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