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页)
胜利;以已有备对敌无备的,能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国君不加以牵制的,能胜利。这五条是预见胜利的方法。了解敌人,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或者胜利,或者失败;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那就每战都有危险。所以,军事家一定要在战略战术上战胜敌人,谋略攻敌,而不可乱来。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 想看书来
三、谋攻篇(2)
注释:①见张贻玖:《毛泽东读史》一书,第126页。1991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
一纸和约
春秋时期,五霸争雄。楚庄王一心要当霸主,一天,他对大臣们说:“我不能眼看着晋国一天天强大起来,我要把它消灭在摇篮里。”说完,他向群臣问计,一位大臣说:“现在离晋国最近的就是宋国,我们伐晋不如先伐宋,先打弱小的,容易打败的,然后再打强大的就省事多了!”楚庄王点点头,认为说的有理。于是,他亲自领兵去攻打宋国,很快就包围了宋国都城。楚、宋之战惊动了晋国,晋国国君忙派人对宋国君主公孙固说:“坚持住,千万不能投降!”楚兵久攻不下,庄王十分焦虑。这时,大夫申叔时献策说:“大王要做长期打算,不如让士兵盖房子、农夫种地,做出不获全胜、誓不收兵的架式,迫使宋国归顺。”楚庄王认为很好,遂命令围城将士脱去戎装就地盖房、种地,一面摆出长期围城的样子,一面解决粮草困难。对此,宋国人非常害怕,但又不愿投降。宋国君公孙固决定去向晋国求援,另外命智勇双全的大臣华元去楚营讲和。华元乘夜深人静单枪匹马潜入楚营,直奔楚军主帅子反的住处,逼他议和。
华元直入楚帅营帐,毫不怯懦地说:“宋国被你们围困好几个月了,百姓生活已十分困难。但你们要我们投降,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如果你们后退三十里,我们倒是可以考虑你们的要求!”楚将子反在华元的威逼挟持下,只得答应退军三十里。过了几天,楚军果然后退了,公孙固大喜,忙召见华元,让他再去与楚军谈判,华元只带几个侍卫来到楚营,叩见大将子反。谈判一开始,他就仗义执言地斥责楚国悍然进犯宋国,是以强欺弱,以大凌小。子反满以为华元会屈膝投降,没想到又挨一顿臭骂,十分恼火,正要把宋使轰出去,又怕张扬出去遭世人唾骂而脸上无光。于是,子反只得同意签订和约,并在和约上写道:“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八个字,意思是我楚国决不欺侮你宋国,你宋国也不要责怪我楚国,双方将信守和约。一纸和约,解决了国家的燃眉之急,退去了敌人几万大兵。这证明小国有时也能战胜大国。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1年,秦昭襄王采用谋士范睢的“远交近攻”为国策,稳住了远离秦国的国家,攻打临近秦国的邻邦,夺其城池,夺其心,逐步消灭和瓦解敌人,达到统一六国的目的。因此,秦、赵之战不可避免。秦王命秦军攻打韩国的缑化(今河南省偃师西南),占领荥阳,造成夺取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市境内)的优势。又命大将王龁猛攻上党。太守冯亭为了把秦军进攻的矛头转向赵国,以减轻韩国的压力,并促成韩、赵联合抗秦,将上党献给赵国。赵王贪利受地,接受了上党。但赵军兵少,不敌秦军,退守长平(今山西省高平西北)。赵王派大将廉颇迎战,进驻长平,夺回上党。这年7月,赵军凭坚扼守,秦军再次攻坚,占领西翼阵地。
廉颇针对敌强我弱,赵军屡战失利的情况,决心转取守势,筑垒坚守,依托有利地形,等待时机再战强秦。赵王多次责备他怯战。秦相范睢乘机派间谍带黄金万两去赵国,对赵王说:“秦国最怕赵奢的儿子赵括,至于廉颇很容易对付,而且他快降了。”昏庸的赵王本来就对廉颇坚壁不战不满意,间谍的离间计正中他下怀,便罢免了廉颇。一年后,赵王不顾大臣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反对,草率任命缺乏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大将,代替老将军廉颇迎战秦军。
赵括毫无实战经验,而且十分骄傲轻敌。他一到前线,立即率部队出击。秦王知赵王中计,便秘密任命广武君白起为主将,王龁为副将,传令不准任何人泄露这个军事机密。秦军佯装败退,展开两路奇兵胁制赵军,赵括只顾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袋形阵地。秦军以万精兵出其不意地切断了赵军的退路,同时派出5千骑兵插入赵军的营垒之间,包围、监视营垒内的赵军。白起又命突击队在赵军被包围后,不断出击,赵军不敢再战,便筑垒防守,等待援兵。赵括副将说:“若能此时拚命突围,还有一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