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页)
终身教授了。
第二、技能类人才受市场欢迎。但因需求变化快,学校在师资、教材等方面总慢半拍。这可以从不少大学头一年不学专业课,只学相近的基础选修课等现象就能看出来。
对这一现象的根源性分析,虽属于一家之言,但经向多位在国外大学留学或任教的同学、助教求证,基本属实。
后面章节中,还会就如何应对此现象展开来谈。
但是,人家对大学教育不适应市场的问题,不仅敢于承认,而且能拿出措施协调解决。奖学金向基础学科倾斜,就堪称是一个正面鼓励性的举措。
奖学金 为何是双刃剑(3)
而技能专业型人才由于相对好找工作,且毕业后的薪酬,比研究型人才毕业后的薪酬要高,那么,就让其课程学费贵,并且公立的奖学金极少。
这应该被看成是一个限制性的举措。
当然,要掌握这种平衡很难。
经济衰退与转强等客观因素,都会使这种鼓励或限制的调节举措,在效果上大打折扣。
坦率地说,打不打折扣,以及打多大折扣,不是我们这些来自国外的求学者操心的事。但是,什么时候打折扣、怎么避免自己被打折扣,则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因为,如果经济处于强势状态,你选个冷一些的专业,毕业后就业也基本无忧。
但如果经济处于衰退期,或者某一个行业已处于泡沫膨胀后的破灭期(例如上世纪末的网络经济)。那你在选择读什么专业时,可就必须反复琢磨了;就未必仍按照谁给奖学金,我就跟谁学的模式,来决定自己的未来了。
换个角度说,还没跨出国门,就有一个资助你留学的承诺,的确很荣耀、很诱人。
但是,如果这笔奖学金因你成绩不行,或者因你转系去学别的专业,或者后续资金跟不上等原因断顿了;
如果几年后的毕业文凭起不到职场敲门砖的作用,那这个折扣可就大了。
再者说,有的家长和同学可能忽略了这样两个情况,即:许多没有奖学金的技能型专业有带薪实习。
而所谓奖学金,其实大部分属于助教津贴或助研津贴,也是要凭工作换取的。
由此可见,彼此都是要付出的。
正所谓: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可带薪实习,对于一个学生毕业后的求职,却是一个极有效的助推器。
总而言之,留学这项工程的设计,不仅需要有经济学的理念,而且,需要有运筹学的理念。
所谓运筹,简单地说,就是把要做的事,分轻重缓急,安排好次序。
安排的原则是:不光看开始的效果,还要看运作发展中的效果,更要看最后的效果。
本小节最后再强调几句:奖学金的确是把双刃剑。
它有金钱的功能,但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金钱。
它是你留学的能源动力,但你个人未来的发展方向,则要自己把握。
每个人的剑术,风格有不同,水平有高低,但有两点是一样的,即:舞剑是一种表演,而击剑则是要论输赢的。
。 想看书来
选校只看排名是糊弄自己(1)
有比较才有鉴别;
有比较才能选择。
为了避免在鉴别或选择时挑花了眼,于是,人类发明了“排名”。
办教育的人都很有知识,搞媒体的人也很有文化。
这两拨人中善于创意的才子凑到一块,那智慧多得还不碰撞出一簇簇火星子?
就算十个火星子,才凑成一个点子,这些点子也足以把一个“大学排名”完善得无以附加。
于是,当中国刚开始把大学排名拆分成文科、理科、教育、农业等等几个队列的时候,西方国家早在上个世纪就根据“社会声誉”、“毕业率”、“平均入学成绩”、“奖学金数额”、“总藏书量”、“国际学生比例”等十几种细分方法,来给大学排队了。
细分之余,象留学热门国家之一的加拿大,人家还给大学再按什么“医学及科研类大学”(即有医学院,且其它科研院所较齐全,有博士课程的大学)、“综合技能型大学”和“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学”排列成队,然后,按不同的队列,各自排出上述那十几种细分的名次。
这种名次的排名,一般由一个国家某权威媒体,每年排列一次。
再由其它媒体、以及通过书籍、网络,广为传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