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的结果,从而揭示了宇宙万物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易”者,变也。《易经》即阐释“变”的经典。
3.孔子晚年作十翼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末年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晚年致力于整理古籍、教育和讲学授徒。据《周易乾凿度》载:“孔子五十究《易》,作《十翼》,明也。”
所谓“十冀”,即《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及《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七种十篇文章,是解读《易经》的最权威著作,被称为《易大传》或《易传》。犹如《易经》的“羽翼”,故称“十翼”。
《易经》有了“十翼”,即等于有了一把开启神秘殿堂的金钥匙。它使人们揭开了《易经》的外表卜筮现象,透过“数”寻求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即孔子所谓的“幽赞而达乎数”,并且用“数”形成自已的德和理想,“明数而达乎德”,最终把《易经》与自已的思想结合起来,形成形而上的哲学。
“十翼”最大的贡献,就是将卦象所蕴含的义理,做哲学的探究,完成伏羲、周文王思想上的发挥和升华,把卦象演变成认识世界万物及其变化规律的最高哲理。
二、一阴一阳谓之道
《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早期的《周易》是《易经》、《易传》各自成编,不相统属。魏晋时期,玄学理论家王弼将《易传》中的《彖》、《象》按六十四卦分别配在每卦的卦辞和爻辞之后,将《文言》分成两部分,附于《乾》、《坤》两卦之后,使《易经》、《易传》合二为一,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
《易经》分上、下两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每卦分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几部分。卦画又称卦形,即“—”与“……”组合而成的图形;卦画即在此基础上,由下而上,两两相重,顺序以六画构成。
每一卦画都有一个相应的卦名,如乾、坤、蒙、屯等。每一卦名之后的文字叫卦辞,如《乾》卦的卦辞是“元亨利贞”。每一卦由六爻组成,其位置自下而上,最下方的位置称“初”,依次而上为“二”、“三”、“四”、“五”,最上方的位置称“上”。凡是阳爻(自下而上数单数)均称作“九”,而阴爻(自下而上数双数)均称为“六”。如“初九”、“九二”、“六三”、“*”等,叫做爻题。每一爻题有一段爻辞,如《乾》卦“初九”的爻辞是“潜龙勿用”。
卦辞、爻辞都是对卦名、爻题的解释与说明,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取象,说明事理;一部分是断语。取象即叙述一件事,或描述某一自然现象,以此说明一个道理。断语即下结论,如“吉”、“凶”、“悔”、“吝”等。
《易经》在阴阳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易”原则,即变易、简易、不易。所谓“变易”,即世界上万事万物,没有一样是不变的,即因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情感不同,一切都在变化之中。
事物存在着两重性,对立的双方相反相成是事物存在的本质,单纯的一方不构成事物的真实。阳刚阴柔的变化法则,是宇宙法则,也是人生法则。天地之间,唯有变化才是永恒。
“简易”则是求简求易,这是科学的办事方法和精神。“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不易”是说万事万物在变的同时,都遵循着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不易的道理除“健”义之外,还有“恒”的精神。天地之道,恒,久而不绝也。
《易传》则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对《易经》进行了探讨,揭示其深奥的易理。《彖》是对各卦卦名、卦象、卦辞的解释,而不涉及爻辞;《象》解释各卦的卦象、爻象;《文言》专门解释乾、坤两卦卦义;《系辞》通论《周易》原理;《说卦》阐明了八卦的性质、方位及象征意义;《序卦》即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杂卦》破解各卦之间的错综关系。
在《易传》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是“天地人合一”。“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天上星转斗移,地上春夏秋冬,都在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着。
人在天地间,要随天地之道的变化而变化、运动而运动。天、地、人是浑然一体的。“天地氤氲,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