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2/4 页)
酒期间必须杜绝性茭行为,否则酒会变酸。希腊的印第安人认为在他们远征之前必须戒绝性行为三天三夜,否则远征将以惨败而告终。南部非洲的巴比第斯和巴康嘎斯人把这个禁忌扩展到那些仍然停留在村庄里的人们。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人们相信猎人和水手在出发前一定要戒绝性行为,否则,不仅捕获不到猎物和鱼,还会有其他灾难如为野兽所伤或在海里淹死,等等。
宗教和祭祀活动中的性禁忌。除生殖节日外,几乎所有的宗教仪式都忌讳性茭。据热内·居伊昂在《性与道德》一书中的记述:当刚果的一名高级祭司为廉洁正义旅行时,他必须戒除性行为,否则就要遇上灾难。在阿萨姆,在举行宗教仪式之前,头目必须戒除与他妻子的性关系,否则宗教仪式在接近时会失败。在古希腊和古印度,凡参与宗教节日者,事前几天都要停止性生活。希伯来圣典也规定“近不御妇女”者,始可入圣殿,食供于圣殿内的圣饼。在12世纪,教会特设一个刑池,里面混杂着铅片、沥青、松脂等物,凡已婚的男女在安息日。教会节日或禁食节还有性活动的,就抓到刑池受刑。
古人认为,在以上这些场合和情景下的性禁忌是至关紧要的。如果没有近亲相交的性禁忌,就不能很好地繁衍后代;如果没有生产活动和战争中的性禁忌,就不能保障这一代人的生存,如果没有宗教和祭祀活动中的性禁忌,那就得罪了神,那就会发生灭顶之灾和灭门之祸。
实行近亲相交的性禁忌,是有科学道理的,这是总结了“近亲相交,其生不繁”的经验教训的结果。至于在生产活动、战斗、宗教祭祀活动中要实行性禁忌,这都是认为性是危险的、污秽不洁之物的结果。塔希提人相信,如果男子于死前几个月完全杜绝性行为,那么死后就会立刻进入永久的宅第,不必行洁礼。希罗多德也说:“巴比伦人与妻子交媾了之后,往往即时起来焚香而坐,妻子也和他相对而坐,到天亮时他们就去洗澡,在未洗澡前不可接触日常用具。其他民族也遵守这种俗例。”
以上这些性禁忌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且不论其内容科学与否,它总是一种对客观世界和自身的思考,是对自己自然本性的一种控制,这表明人在性方面离动物界越来越远了。但是,认识上的偏差,特别是对性是污秽不洁之物的认识,在后世被扩大了,被利用了,从而造成了一千多年来禁欲、摧残人性的严重恶果。
性禁欲主义的思想在古希腊就有萌芽,尽管古希腊人奉行的是性快乐主义。这是因为,纵欲和节欲、禁欲总是联结在一起的,许多人纵欲,就有人产生节欲或禁欲的思想;在禁欲的强大压力下,又会使人们产生“尽情释放”的强烈愿望。
在古希腊,从伟大的荷马史诗的时代起,就借用一些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把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视为人类最高尚的四大基本品德。这里的节制,并不就是节制性欲,而主要是强调用理性控制情感、欲望,其中也包括性欲。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泰勒斯认为,为了避免由于妻室子女的不幸而引起的痛苦,最好不要娶妻。赫拉克利特看到,希腊许多城邦的青年男女放荡不羁,“彼此相爱的人也往往为了它而相杀”;在斯巴达,由于崇尚女色,武士们所受的纷扰比因敌军袭击所受的损失还要严重,他感愤于放荡纵欲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危害,曾经大声呼叫,必须消除人们过度的感情欲望,“扑灭放肆的东西急于扑灭火焰”。
第三章 人的性行为的扭曲 从纵欲走向禁欲2
德谟克利特虽然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与快乐,但又强调,人不能像动物那样只追求感官的满足,而要善于节制感官的欲望,追求高尚的快乐。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代师徒,也都主张节欲。苏格拉底强调,人不能受物质的引诱和情欲的控制。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要由理性统率,无耻、妒忌等情感,偷盗、奸淫等行为,都是恶;骄奢淫逸等现象都是社会病态。柏拉图更是主张控制情欲,他认为,各种各样的情欲、快乐和痛苦,都是孩子、妇女、奴隶和下层平民的本性,高贵的男性应当节制欲望,过超凡脱俗的禁欲主义生活。
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是欧洲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在欧洲统治了一千多年的性禁欲主义既和原始社会的性禁忌有一定的联系,也是古罗马帝国由于纵欲等原因走向灭亡的一个发展结果,纵欲走向了反面就是禁欲。
古罗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欧洲文化以至世界文化都有重大影响。在生活上,起初,古罗马人和古希腊人一样,奉行性快乐主义,这基本上是自然的、健康的、生气勃勃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