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页)
在战略实际上大同小异,区别仅在于是否具有可执行性,是否可以执行得好。不然为什么满大街都是咖啡馆,而星巴克却比较成功。大家开类似的超市,为何沃尔玛一枝独秀。
显而易见,再好的策略或者战略如果执行理论不力也是空头支票。执行试图解释的是两家一模一样的公司,或者一模一样的咖啡馆,为什么一个赚钱一个赔钱;一个生意兴隆,一个门可罗雀。
但是,执行的观点也是“盲人摸象”,仅仅说出了其中一部分的道理。沃尔玛并不仅仅是执行得好,更重要的是它在和主要对手凯马特的竞争中采用了独特的战略,这是一个关键因素,看一看山姆·沃尔顿的自传就明白了。星巴克的成功也不仅是执行得好,它独特的市场定位和商业模式组合才是关键因素。但是写书的人或者讲执行理论课程的人为了突出自己观点的重要性,总是故意歪曲事实,怪就怪在他们偏颇的论点竟然能够赢得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任何胡说八道的观点都可以找到有力的证据,但却不能帮助我们改善经营业绩。因为企业成败具有多方面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对于成功的企业,你可以说是因为这个因素,也可以说是由于另外的因素。这也同时证明了案例并不是那么可靠,真正可靠的是要通过你的头脑进行连续、动态和全面的思考。
“没有通用的商业原理”并不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宣扬不可知论。就像20世纪末流行起来的管理理论,《公司再造》这本书在封面上“大声疾呼”:“忘掉你所知道的经营知识吧——它们大部分是错的!”实际情况是大部分论调和言论都有其正确的部分。比如执行理论,你总不能说执行得好其实没有用,你也不能说好的产品或者营销策划其实一文不值。
问题在于,经营企业总是非常具体的,不可能不受到一些条件的约束。这些条件决定了企业可能的边界,企业也必须在这些条件之间作出判断。任何图书为了自身的论述更能占据有力的地位,无一例外地都对其限制条件都进行了本能的忽略。任何理论不在特定的条件下说明问题,都可以用“胡说八道”来定性。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
《财富》杂志在1997年4月14日宣称:“在这4年内,郭士纳使IBM的股票价值增加了400多亿美元。”好像公司的每一分钱都是郭士纳赚的,这显然不可能。但是在郭士纳之前,IBM确实是一个连年亏损、濒临破产的公司,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
是战略帮助IBM赚了钱吗?郭士纳说IBM没有战略(当然这是一种随意的表述,并不代表IBM真的没有战略)。正确的战略仅仅是可能赚钱的基础,绝不意味着就能赚到钱。
极端一点地说,执行也不能真正创造利润,赚钱的人靠的并不是异常的忙碌,赚钱的行业不是那些效率最高的行业。利润的来源并不是靠超人的努力和勤奋,实际情况有可能恰恰相反,越忙越不赚钱。非常吃力地盯着用户的需求和采购的时候,正是没有合同可签的时候,这才是常理。
“利润来源于何处?”对于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最关键也可能是唯一关键的问题。庖丁解牛的方式也许提供了一种较为可靠的思路。作者当然知道,正像一个运动员跑得快,不能说大腿是关键还是腰部更重要一样,总体不是只由某一个因素决定的。但在研究问题时,分解才是综合的基础,只有部分清楚才能总体明确。
CHAPTER22。1 是谁创造了利润(2)
推演的方法往往比案例归纳法得到的结论更可靠,因为案例虽然是事实,但是各种边界条件十分多,而这些又往往是案例之所以成立的关键要素。只要忽略其中一个边界条件,结论完全可能南辕北辙。
我们看看组成企业的要素有哪些,这些要素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分而治之然后再归纳起来,正是本书倡导的对于企业问题思考的主体思路。
人力是资本还是负债?
企业的第一个要素是人,早年企业中的人力管理部门叫做人事部或者人事科之类的,近年来已经没有这样的叫法了,这些部门成为人力资源部。
这并不像人随便起一个名字一样简单,它理论来源是一种有关企业人力的流行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人事部”的时代认为企业中的人是一种成本,因为只要有人,企业就必须为这个人支付报酬,所以人是一种成本。新的理论把企业中的人看作是一种资源,因为企业的价值都是人创造的,所以人像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