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4/4 页)
,去选择比自己各方面条件都只是稍强、但决不是强太多的人。
这是因为,天才,尽管辉煌,但很难模仿。
留学不是去作追星族,
只能仰视的榜样,
属于水中月亮。
我们发现,不愿认可这层道理的家长,往往是自己年轻时,因社会、家庭等种种原因,在教育上被耽误过的同志。
或者是虽然大半生顺风顺水,只可惜起点太低,以至于十几年来,尽管基本上是心想事成,可临到快退休了,还觉得遗憾挺多,仍有大把机会没抓到手里的同志。
这两种人,虽然各自命运大相径庭,但有一点相同——
他们都是想把自己没来得及实现的梦想,落实给孩子。
但是,除了落实的决心很到位之外;
其它方面,诸如如何落实?凭什么落实等等,却都远远没有到位。
有关这方面的例子,我们会在“误区展览会”那部分中,再举例展开说明。
有的家长因总想看到孩子从“较好”变成“很好”,再变成“更好”,
于是,便忽略了在梦想与现实之间,需要一个桥梁才能贯通;
有的孩子则因身处学习第一线,深知念书的辛苦和枯燥,
于是,在选择榜样时,如赶上能由自己的性子来的机会,便往往激情有余、而缜密不足;
甚至,有点好大喜功和偷工减料。
比如说,有位家长盼望孩子早日成才,自家孩子便顺势找一个“省时”的榜样准备照着学。
人家那位“榜样”一直在外企工作,英语的听说读写比中文还溜儿!
去英国读一个“快班”的硕士,11个月就拿下。
由于人家的留学目的很明确——就是为镀金;
由于人家在大都市的外企圈子已有基础——镀完金,便有人认可;
于是,职务、薪酬均更上一层楼。
自己皆大欢喜,旁人看着眼热。
可这种量身定做的规划,并非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尤其不适合没有工作经验的刚毕业的大学生效仿。
然而,一般家长哪懂这里面的门道啊!
做留学规划,犹如做菜配料;
或者是抓中药。
少一个佐料就变味道;
少一种药材就变药性。
刚才说的这位家长,出于对自家孩子的信任;
出于对自身孩子早日成才的憧憬;
没怎么细问,就拍出二十万人民币,同意孩子“照方抓药”。
——其结果可想而知。
由于语言不过关,
天才,尽管辉煌 但很难模仿(2)
课程自然学不好;
课程修不完,
计划自然要乱套;
计划一乱套,
原来预算的二十万人民币哪儿够呀!
孩子为了让父母少追加银两,
便搞起了开源节流。
所谓“开源”,就是自己打工;
所谓“节流”,就是从英国首都伦敦转学到外地;
外地毕竟消费低些,学费也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