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2/4 页)
刘、邓等首长在商定何时进军大别山,会议开得异常热烈,但大家都仔细地观察着刘、邓首长的一言一行。最后,刘伯承经与邓小平的简短交谈,然后郑重宣布:大军南进,必须立即出动,然后阐明了定下决心的依据和理由、进军部署。其间,邓小平不时点头,待刘伯承讲完后,他马上起来说:“刘司令员的意见和布置非常正确,我完全同意,我们下决心不要后退,直进大别山”。随后他又强调:所有的工作都要服从战略进攻任务的要求,进入新区作战要严守党的政策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还有,后来两人和陈毅定下淮海战役攻占宿县,第二阶段先打黄维兵团等重要决策,都是他们相辅相成的结果。
——两个人在紧急时刻共同决断。1947年8月进军大别山的途中,过汝河时,遇到了南进当中最险要的时刻。前有阻敌隔河相峙,后有追兵尾追不舍。刘伯承高声地号召指战员:我们要从敌人的阵地上打开一条血路冲过去?选邓小平随后大声说: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和牺牲,坚决打过去?选突破了汝河防线,暴涨的淮河又横在前面。邓小平提出:由他来阻击尾追之敌,李达指挥渡河,刘伯承先行渡河,指挥进入大别山的部队。刘伯承说:政治委员说了就是决定,立即执行。结果,抢渡淮河成功。
——两个人在困难面前抢挑重担。1947年12月,刘、邓率部队挺进大别山区,为了更好粉碎国民党军重兵的“清剿”,刘、邓决定分内外线配合作战,两个人也暂时分开率前后指挥所。显然留在大别山坚持内线斗争是一副重担,刘、邓两人为此有过争论,双方都坚持自己留下。最后,重担还是邓小平抢到了手。他对刘伯承说:我到底比你年轻,留在大别山指挥,你去淮西指挥全局。刘伯承则说:警卫团都给你留下,我只带一个排就行了。你在大别山行动频繁,我带电台在淮西给你提供敌情。没料到,刘伯承带少数警卫部队北上后,真的遇到了敌情。邓小平听到北面枪炮声非常担心,马上派出一支部队向北策应,直到后来接到平安的电报,他才完全放下心来。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我和伯承长期共事,相知甚深(3)
淮海战役过程中,邓小平又主动抢过值班的任务来,说自己年轻,多熬夜,待有重大事情时再大家一道商量。
——两个人都非常注意彼此尊重。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邓小平十分注意照顾刘伯承的身体。他时常告诉有关人员:刘司令员年长体弱,司令部要特别注意,有事多找我和参谋长。刘是我们的军事家,大事才找他。他自己总是在战役?穴斗?雪中力争多做一些组织实施的具体工作。为了不打扰刘伯承休息,他让战士们把电话线拉得长长的,披着衣服到院子里去接电话。行军中吩咐给刘伯承预备担架。到驻地时告诉有关部门给刘伯承准备好一点的房子,自己住差一点的。刘伯承也十分尊重年小自己12岁的邓小平。他曾对部下说:邓政委是我们的好政委,文武双全,我们大家都要尊敬他,都要听政委的话。工作上只要是邓小平表过态,刘伯承一定说:按政委讲的办。同样,邓小平也一定会说:按刘师长讲的办。
——两个人在下达命令时是同一声音。翻阅13年来的刘、邓签发的电报,很少有刘、邓分开发出,往往是两个人其中的一个已经离开了,但电报署名仍是“刘邓”。抗战时期的几次分手,解放战争时期的几次分兵,都是这样,如果不通过别的材料来证明,人们还都以为刘、邓是在一起指挥。
——两个人都是推功揽过。刘伯承在战后总结经验教训时主动揽过。邓小平则把功劳记在战友的身上。如渡江战役时,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淮海战役时成立的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照旧行使指挥权。毛泽东当面亲自交代给邓小平:我把指挥权交给你。战役取得了胜利,邓小平到北京向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代表作报告时说:“刘伯承同志领导的第二野战军和陈毅同志领导的第三野战军,奉命渡江作战。……顺利地完成了渡江任务。”
——两个人在政治风浪中仗义执言、互相关心。1958年在那场反对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刘伯承受到了错误的批评,遭受到很不公正的待遇。这时邓小平说:“刘伯承同志工作积极认真,对组织是尊重的。他今年已66岁了,又有病,不要搞得太紧张。”在刘伯承遭受政治困难时,林彪别有用心地说刘伯承在二野没有起什么作用,是邓小平起主要作用。当时邓小平就讲:没有那样能够很好合作的司令员,我这个政委也起不了什么作用,对此,林彪很不高兴。1980年秋天,邓小平曾代表党中央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