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4/4 页)
绿衣裤的人。
这个人一走近,就问孔子的弟子:“你是孔子的弟子吧?”
弟子答道:“是的,你有什么事吗?”
绿衣人接着问道:“请问,一年有几个季节?”
弟子觉得很有趣,这样的问题还用问吗。不过,他还是出于礼貌,回答道:“当然是四个季节了。”
绿衣人听他这么说,十分不高兴,反问道:“一年明明是三个季节,你怎么可以说是四个呢?”
于是,两个人就为此争论了起来。 这样的争论,自然是没有结果的。
无可奈何之下,绿衣人想出一个办法。他对孔子的弟子说道:“要不然我们去找孔子评理,谁要是说错了,谁就要给对方磕三个响头,你看怎么样?”
孔子的弟子听他这么说,便答应他了。就这样,两人就一起去找孔子理论去了。 见到孔子,弟子把事情的原委向孔子说了一遍。
了解情况之后,孔子仔细观察了一下那个绿衣人,然后对弟子说:“一年确实是三个季节。”
听到老师的回答,弟子简直惊得目瞪口呆。可是,既然老师这么说,弟子只好认输,很不服气地给绿衣人跪下磕了头。
弟子磕完头之后,绿衣人高兴地走了。 弟子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向孔子问道:“老师,一年明明有四个季节,您怎么也说是三个呢?”
看着弟子认真的表情,孔子笑道:
“你没仔细观察那个人,他浑身都是绿色,其实他是一只蚱蜢,春天生,秋天死,根本活不到冬天,他是不可能知道一年之中除了他所经历的三季外,还有一个冬季的。
他跟你争论,其实就是想把他的想法强加于你,你又何必跟他争论呢?”
这就是著名的“三季人”典故。
从这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假如一心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实际上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变成了目光短浅、心胸狭窄的蚱蜢,又怎么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呢?
3。做一个善良的人
《中庸》的仁爱,倡导的是一种关爱他人的善良品格。
一个善良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会受到他人喜爱的,因为他总是对世界和他人,充满了仁爱之心。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中庸》才主张,每个人都应该做一个善良的人。
在清朝末年的时候,有一位十分出名的乞丐。他虽然沦落到讨饭的地步,却受到世人的推崇。
这位有名的乞丐,就是被尊称为“千古义丐”的武训。
这位“千古义丐”,虽然没有洪七公那样的绝顶神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