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页)
来时,太阳都已经西斜。
这个时候,她感到肚子十分饥饿。
于是,她就走进了沙滩附近的一家餐馆,准备用餐。
可是,让她十分奇怪,也十分气愤的是,她在餐馆里面坐了快半个小时了,都没有一个服务员过来招待她。
更让她气恼的是,这时候店里客人并不多,服务员完全有时间来为她服务。
当她发现,很多比她来得晚的顾客,都已经开始用餐时,美女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大声吼了起来。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
可是,那些服务员,除了对她投来鄙视的眼光之外,依旧没有人前来接待她。
这时,美女站起身来,准备到前台去责问那些服务员。
然而,她很快就发现了原因:当她路过店里的一面镜子时,发觉自己的肤色变得黝黑黝黑的。
原来,店里的服务员正是看见一个“黑皮肤”顾客,所以才对这位美女十分歧视。
在明白了原因之后,美女羞愧难当,眼泪不由夺眶而出。实际上,在平时,她也极度歧视黑人。
这下子,她终于吃到了歧视他人的苦头,真正体会到了黑人被白人歧视的滋味!
其实,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一个人,倘若不想要别人歧视自己,首先就得自己不歧视别人,原因很简单: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受到他人的歧视。
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包含的生存智慧,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
实际上,这样的一种智慧,就是尊重、关爱他人,以及平等待人的体现。
因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你不喜欢的东西,强加给他人,他人又怎么会喜欢呢?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很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先贤。其中,大禹就是最好的例子。
大禹准备治水的时候,才跟一个叫做涂山氏的姑娘结了婚。
按理说,新婚燕尔,大禹应该待在家里,跟娇妻一起好好享受几天。
可是,这位圣王一想到百姓正被洪水施虐,就觉得像是自己的亲人被淹一样痛苦。
于是,他告别了妻子,率领二十多万治水群众,不辞辛劳地疏导洪水。
也就在治水的过程中,有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在十三年的艰苦奋战之后,大禹终于疏通了九条大河。滔滔洪水,全部流入了大海。
水患消除了,大禹也赢得了流芳千古的美名。
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丰功伟业,老百姓传唱着这样一首《大禹治水》的民谣:
“大禹治水十三年,一心为民解灾难。
实地观测搞调查,团结勤快听意见。
三过家门而不入,废寝忘食沥肝胆。
河道疏通水患灭,灌溉农田万民欢。”
跟大禹凡事想着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同,战国时候有一个叫白圭的人,简直就是“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典型。
据说,这个白圭曾向孟子夸口说:“如果由我来治理洪水,一定可以比大禹做得更好。”
孟子觉得很好奇,就问他怎么做。
白圭回答道:“我只需要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这样岂不是很省事?”
孟子听完十分生气,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现在把邻国作为泄洪的地方,将来邻国也会把洪水倒流回来。到了那时,只会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这个故事,就是成语“以邻为壑”的由来。
实际上,白圭就犯了“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错误。
在他看来,洪水自然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因此就要泄洪到其他国家那里去。可是,他没有想到,这样做只会招来邻国的仇恨。一旦将来邻国闹了洪灾,也会把洪水放到自己国家来的。到那时,就悔之晚矣了。
白圭的做法,就是典型的自私自利。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他人。与之相反,大禹治水却是一心为他人着想,自己不愿意、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他人。这才是真正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实,像白圭那样,将自己的想法和主张强加于人,往往最终是不利于自己的。
据说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弟子正在门外扫地。这时,走过来一个浑身穿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