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页)
失望至极。学校名义上虽然是教授新学,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但老师们别说是教学生,自己对各种新学科也都是半通不懂。学生也是三教九流,良莠不齐。实际上,这所蚕业学校仍是一所受封建官僚控制的学校,虽然处在辛亥革命即将爆发的前夜,学校却到处弥漫着一股陈腐、甚至愚昧的封建气息。3月底,孙中山、黄兴发起的广州黄花岗革命起义再次遭到失败,清廷借机疯狂地镇压革命党和所谓乱党嫌疑分子。由于叶挺等进步学生剪掉了辫子,也被捕入狱,不久即被蚕业学校开除学籍。在陈敬如的帮助下,叶挺继而进入惠州府中学堂。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辛亥革命的枪声犹如前进的鼓点,激励着广大革命青年奋发向上。叶挺同所有热血男儿一样,心潮澎湃,立志为彻底推翻帝制、建立民国贡献自己的力量。1912年春,在“富国强兵”思想的影响下,叶挺毅然摆脱家庭、婚姻的束缚考入广州陆军小学第七期。1914年12月,叶挺从陆小毕业,北上武汉,于次年升入湖北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在这里,叶挺与同学邓演达、李振球、罗梓材结为至交好友。12月,袁世凯在北京称帝,全国掀起反袁革命斗争。叶挺和同学们积极响应,组织宣传队到街头和部队作反袁演讲,鼓动革命。此时,各种新思想纷纷出土萌芽,各种革命浪潮风起云涌,这使青年叶挺欣喜不已,同时又感应接不暇,不免陷入迷茫之中。面对满目疮痍、多灾多难的祖国,目睹北洋军阀的腐败,叶挺苦苦思索着拯救中国的道路,漫漫长夜,辗转反侧。在这段日子里,叶挺将自己的迷惑以及思考付诸笔端,提出“觉悟是道德的根本”的观点,旁征博引,一气写下洋洋2000字的长信,投寄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新青年》将这篇充满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热情四溢,饱含哲理的文章全文发表在1917年第二卷第6号期刊上,并加编者按,称赞叶挺“力求觉悟于自身,是正确之思想也,是邻于科学者也”。 1916年底,叶挺结束第二预备学校学业,升入当时中国著名军事学府——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9年春,叶挺从保定军校毕业,本决定赴欧留学,后因为没有筹措到留学资金,便按照事先与邓演达的约定,投奔孙中山,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当时,孙中山创建的粤军攻克福建漳州,已完成援闽任务,正在漳州休整,准备回师广东,再图北伐。叶挺到漳州后,被任命为粤军第1支队少校副官,同年加入国民党。从此,叶挺追随孙中山转战闽粤桂,奔赴于革命疆场,历经###广东桂系军阀莫荣新战争、广东军政府“北伐定桂”的革命洗礼。1922年6月16日,发生陈炯明叛军炮轰总统府事件。叶挺时任警卫团第2营营长,他率部奋勇反击,打退了叛军的五次进攻,掩护孙中山等人安全转移。 两次护法战争均告失败后,孙中山痛定思痛,开始寻求新的革命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并重新诠释了三民主义。改组后的国民党,在联俄、联共、辅助农工三大政策旗帜下,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建立了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自“五四”运动以来,叶挺通过耳闻和目睹,逐渐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发生浓厚的兴趣,并进而对资产阶级革命产生怀疑。为了亲自探寻中国革命的指路明灯,叶挺向孙中山等人提出去苏联留学的请求。1924年8月底,在孙中山、廖仲恺、邓演达的积极支持下,叶挺带着中共中央机关写给中共旅莫支部的介绍信,赴苏留学,进入中国留学生指定就读的学校——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当时,在苏联的中国留学生几乎都是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叶挺成为第一个留苏的国民党员。在这里,他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经典著作,与留苏的中国共产党员朝夕相处,时常共同探讨救国大计。通过学习和交谈,叶挺深刻地认识到: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彻底打破旧的社会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才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从而使叶挺从心底产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强烈愿望。  
叶挺小传(2)
同年12月1日,对于叶挺来说,是他人生追求和政治生活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这一天,中共旅莫支部召开第八次支部大会,接受叶挺为候补党员。介绍人为王若飞、王一飞。这时,国内革命形势随着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掀起了强劲的反帝、反封建、反压迫的革命浪潮。随着“五卅”运动的爆发,工农运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发展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