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页)
是遵行孔子的仁爱观。所以,德养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行仁爱,也就是要仁义忠孝。
孔子的名言“仁者寿”,就是强调讲仁爱、仁义、仁政的人,必有好报,有好的品德的人,必然长寿;反之,品德恶劣的人多折寿。强调只有对他人爱、对社会仁,才能长寿。
“和为贵”,就是说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人,个性都比较好,所以就长寿。
“礼之用”,就是说讲文明、讲礼貌的人,要有好的心态,所以能长寿。
总之,儒家重视伦理养生,这是最文明、最高境界的养生,也是很高明的抗衰老计策。孔子提出“大德必寿”就是儒家德养生的宗旨。
“修齐治平”中透露的抗衰老策略
“修齐治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口号、人生观,也是倡导人要与社会融一。结合到养生,启示人的生死离不开家庭社会,因为人不是孤立的。这就是儒家强调家庭养生的缘由。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BOOK。
第47节:杨力抗衰老36计(47)
所以抗衰老不是孤立地整天考虑我该吃什么,该怎样运动,怎么保养,这样就狭隘了,可能还会适得其反,背道而驰,而是提倡人的生命应该融合到社会生活中去,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放下小我,这种积极的心态是极有利于抗衰老的。
儒家强调的是入世、济世,这对抗衰老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这一精神告诉我们,人活着不是只为自己,能帮助别人是最大的快乐,这样的快乐将有助于我们健康长寿。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就是人的品德的最高境界,也是对抗衰老的最高境界。
儒家抗衰老强调精神修养
儒家的经典《易经》提倡精神养生,要重视精神养生,如《易经》提出“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告诫人们要自强,要相信自己,要充满信心,这样的人才能健康;《易经》又提出“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说为人要厚道,厚道的人,有道德的人,才能健康长寿。
孟子提出要养“浩然之气”,就是倡导为人要胸襟开阔,浩气长存,这样正气才能长存,这样的人才活得有意义,也才能健康长寿。
另外,儒家强调“谦受益,满招损”。这是儒家的重要品德,就是说,为人要谦虚谨慎,人与人之间才能有好关系,那么每个人也才能有好心情,也才能健康长寿。儒家又很重视礼仪,只有彼此重视礼仪,人与人之间才能有很好的关系,也才能有好的心情和健康。
和谐对抗衰老的重大意义
儒家的经典《周易》力倡的“保合太和,乃利贞”。就是告诫人们要融合,要统一,这样才彼此有利。结合到养生,只有人与人的关系融洽了,身心才能快乐,人体也才能健康。
儒家的中心思想在“和谐”,人的生命现象中有不断的衰老,也有不断的新的生长,新陈代谢是一个动态的和谐状态,人要长寿要延缓衰老,就是要尽可能地维持这种动态的和谐,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身体发生的变化,积极地调整,达到新的和谐。和谐状态维持得越好,衰老就离得越远。
以人为本的抗衰老意义
儒家以人为本的观点启示了要关爱生命的大原则。
儒家强调今生今世,拒绝有来生来世的问题,孔子是不相信神灵的,强调以人为本,这对启发人们重视生命的观念有很大的影响。
天人合一与长寿的意义
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力倡人与天地自然的统一。这一观点表明儒家不仅重视人与社会的融一,同样注重人与自然的融一,这同样显示了抗衰老应该与自然相结合的大策略。
重视礼仪对抗衰老的意义
重礼仪这一观点,是德养生的重要基础,只有彼此重视礼仪,人与人之间才能有好的关系,也才能有好的心情和健康。
儒家的饮食抗衰老方案
首先,孔子提出:“不时,不食”。就是说,不符合四季的食物,就不吃。反季节食物要少吃,强调吃节气菜。孔子的这句名言,是四季养生的经典名言,奠定了四时养生的基础。
其次,孔子提出“食无求饱”。就是倡导要饮食有度,食养有节,以免损伤脾胃或形成肥胖症。
再次,孔子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是告诫饮食要粗中有细,既要全面吃,也要保证质量。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养生观
孔子倡导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强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