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4 页)
所以道家的清静无为是为了让生命处于和谐的阴阳平衡状态,而不是勉强的阴阳平衡。这就是《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精神。
所以平时多让身体处在一种柔和的阴阳平衡状态,而不是超负荷、超高压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慎房中
道家的抗衰老方法还表现为注重房中,强调还精补脑,突出保护肾精的宗旨,道家的彭祖寿命活得很长,就是因为注重房中养生的缘故,后来的道家内丹学还有一派叫双修派,讲到很系统的房中养生理论和技巧。
这跟《黄帝内经》反对“以欲竭其精”的原则是一致的,其要旨就是要保护肾精,因为肾是人体的先天之本,五脏六腑之根,不可不保护。
导引吐纳
道家常用导引吐纳的修炼方法来延缓衰老,如庄子提出:“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对我国古代导引吐纳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导引不是单纯的肢体运动,而是要跟呼吸吐纳及意念相结合,因此导引也可称行气,其总的原则是要把身体运动与呼吸相配合。
综上,道家抗衰老养生的特点是贵柔顺,注重动静结合,以静养为主,同样注重节能养生,以延年益寿。
→虹→桥→书→吧→。
第46节:杨力抗衰老36计(46)
修炼心性,在《周易》早已开始强调,如《周易》提出“洗心”,就是强调要净心,宁心。
佛学的悲苦观为什么强调观心?
因为佛学认为人生悲苦,要解脱苦难,就必须从内心自修,观心的目的是要破烦恼障,正如《心地观经》说:“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和处缠缚。”
佛家四大皆空的空观,与道家虚无观一样,都是强调心性修持的重要性。
禅定是佛家心性修持的重要宗法,属虚静养心范畴。禅,意为静虑,定,指寂定心境,禅定就是渐修顿悟,拂扫心镜。
佛家注重心性修持,启示了心养生的重大意义。道家、佛家,把静养生和心性修持相结合,对延缓衰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有人对每天打坐的和尚进行了统计,发现他们的寿命与他们打坐的时间成正比,就是说打坐的时间越长的和尚寿命越长,可见静养生对生命节能,延长寿命的重大意义。
接下来我就从实际应用方法的层面讲讲打坐,打坐其实只是佛家修行方法的一种,很基本很常见的一种,佛家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但是打坐也有相当多的讲究,是一种很好的、行之有效的养生保健方法,通过打坐可以静心,可以强健身体,可以修出智慧。我们这里说的是最基础最简单的,也是最适合大众的。
开始学习打坐,可以选一个安静的、光线不要太强的地方。在硬地板或床上加一个薄的软垫,人坐软垫上。然后可以采用自然盘、单盘、双盘、瑜伽中的达人坐等坐姿,左右轻微摆动,体会一下臀部的两个骨头是不是均匀着力在软垫上了。入坐后双手可以结定印、瑜伽印等,头部正直,腰不要弯,全身放松,眼轻轻闭上,自然均匀呼吸。可以专注呼吸,仔细观察一呼一吸间的变化,也就是“数息”。
打坐一会儿后会出现两个方面的反应,第一个是杂念丛生,一个念头接一个,心烦意乱了,坐不住了,这个时候不要人为控制,来杂念就让他来,去就让他去,自己观察这些杂念是如何起的,又如何灭的。第二个是腿开始疼痛和麻木,开始时候非常难以忍受,时间一长就钻心地痛,一刻都不能忍受的感觉,恨不能立刻站起来舒展一下腿脚,这时候是最叫劲了,这个时候不要一痛就立即停下来,等一等,去看看疼痛的来源,它是连续还是间断的,是缓缓的还是急促的。
对打坐过程中出现的这两个现象,不主张一出现就停止打坐,放弃了,也不主张一定要坚持,一定要抗争,不要执著,一执著就失去打坐的本意了。总的原则是量力而行,出现情况用冷静的心去看看,看清楚了就是智慧萌芽的地方。
复杂一些的打坐还有观象等等讲究,总是从最基础的做起的,循序渐进,慢慢达到身体健康长寿的效果。佛家是不以身体为目的的,而对身体健康有要求,因为没有身体是不能去修证佛法的,所以佛家的思想和方法是可以用在养生抗衰老上的。
强调有“德”,才能长寿的秘诀
儒家养生的核心是德养生。德养生也就是伦理养生,体现了由孔子、孟子开创的重视伦理养生的特点。儒家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