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都尉(第2/3 页)
了,端端正正地坐回了原处。
就在这时,崔使君迈步进入正堂,三人立刻起身,恭敬行礼:“见过使君!”
“诸位请起。”崔使君从容穿过三人,至上首落座。未等他们再次开口,他便挥了挥衣袖,直截了当地说道,“诸位今日所来何事,我心知肚明。”
都尉一职乃是武官。
自东汉建武六年起,朝廷为巩固中央集权,仅于边郡常设都尉,以抵御异族侵扰,中原地区则久未置此官。直至年初黄巾之乱爆发,灵帝意欲加强地方兵力以平乱,中原各郡遂相继恢复都尉之职,并准许各地自行招募兵勇以对抗叛军。
此举虽一时缓解了战乱,却也使得兵权渐次分散,为汉室的衰微埋下了隐患。
然而,放眼天下,能深谋远虑、洞见这一职位重启对汉朝影响的人寥寥无几,这些俗人,只能看到自己和家族的利益。
都尉一职,按各郡县大小由本地长官拨粮招兵,须知按东汉配置都尉一般下辖一千至五千人不等,若是能将这个职位掌握在自己人手中,即便是按照最低的配置,手中也能拥有千余人马的军队,这可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所以自朝廷重启都尉之职的旨意传至朐县,县丞张远与三老赵成便如同猎犬嗅到了猎物的气味,对这个职位垂涎三尺。
对于张县丞而言,他在朐县的管理层中孤立无援,若能借此机会安排一个自己的心腹上位,那么他的话语也将因此增添几分重量,无论是崔使君还是赵老,都将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给予他应有的尊重。
对于赵老而言,自己掌管朐县税务,若是再将朐县的兵权握拢在自己手里,那以后整个朐县可不就是由赵家说了算啦?
崔使君虽然不长于政事,但是也将张县丞和赵老的心思看的十分明白,也正是因为看的明白,所以才迟迟不肯定下都尉一职的人选。
张县丞出身不显,崔使君从未将他放在眼里,他防备的是赵老。
可都尉招收的兵马需要本地官员自行供养,朐县的税务都握在赵老的手里,这个职位就算推了个自己人上去最后不还是得看赵家的脸色吗?
翻来覆去思索了大半个月也迟迟找不到破局之法,崔使君也着实无奈至极。
而这,也正是赵老不慌不忙、任由崔使君拖延大半个月都无动于衷的原因了,不过是十拿九稳罢了。
……
罢罢罢!
崔使君轻叹一声,双手合拳,朝着雒阳方向虚虚一拱,语气恭敬:“圣谕在上,自当谨遵皇命,慎重行事。然而,家国大事也不容耽搁,本官心中已有数位人选,足以担此重任。但我也不欲独断专行,愿听取诸位之意。”
他的目光依次扫过三人:“张县丞、季功曹、赵老,你们皆是朐县股肱,不妨也各自举荐一位贤才,三日后,我将公布最终的决策。”
张县丞未曾料到,前些日子提及都尉人选还推诿搪塞的崔使君,今日竟如此果断。他一时未能回过神来,而赵老则面露喜色,恭敬地向崔使君行了一礼。
想来他心里也是明白的,这是崔使君对他们赵家的让步了。
……
张县丞晕晕乎乎地走出正堂,看着赵老满脸的得意,终于回过味来,心中涌起一股苦涩:看来这次机会,自己终究是错失了。从今往后,这朐县的天啊,怕是要变了。
崔使君倒是无所谓,有清河崔氏在背后支持,赵家再怎样也不敢怠慢了对方,但自己这个有名无实的县丞,日后怕是要仰赵家鼻息了。
他苦笑着摇了摇头,加快步伐追上了已经走远的赵老,脸上堆起笑容:“赵老,听闻府上近日有喜事,新添了一位小郎君?”
……
随着二人渐行渐远,他们交谈的声音也渐渐模糊,最终消散在空气中。
崔婴带着青葵鬼鬼祟祟地从茂密的绿植后小心翼翼地探出身来,青葵扯了扯崔婴的衣袖,哑着嗓子问道:“小娘子,我们是不是该回后院了?”
崔婴轻轻摇头,指向正堂的方向:“不急,还有人没出来呢!”说完,她蹑手蹑脚地倚靠上了正堂的外墙,耳朵贴着墙壁,专注地听着里面的动静。
“……使君不必自责,您也已经尽力了。幸而赵家还算是识时务,平日里使君下达的命令都未曾阳奉阴违。前些日子使君说过的叫粮铺放粮的事,下官私下里一直叫人关注着,赵家在城内的三家粮铺每日放粮二十石,从未停歇……”
*
汉时一日三餐,可吃过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