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3/4 页)
望于李嘉诚,希望他日后能升读大学,学有成就,出人头地。 李嘉诚在父亲任校长的小学读书,他勤奋读书,也把他的未来定在求 学成业上。 1939年6月,日军长驱潮汕地区,飞机在城区狂轰滥炸。居民纷纷逃高 城区,李氏一家逃往松坑乡下避难。不日,李嘉诚的祖母病逝,父亲李云 经奔丧赶往后沟,丧葬后,李云经对胞弟李奕说:“我逃荒失业,生活无着。 一家人打疟,没药可医。祸不单行,苦不堪言。” 可见李嘉诚家中的境况有多么糟糕,父亲的心情多么灰暗。 1940年冬季,李云经携带一家大小,步行10多天,走到大鹏湾海滨。 然后搭一艘小船,颠簸了大半天来到香港,开始了离乡背井的流亡生活。 一路的艰辛磨难,数十年后李嘉诚仍历历在目,心情沉重。 然而,一个人的幸与不幸,很难以当时的境况作结论。如果国事家事 不发生那么大的变故,李嘉诚或许能一帆风顺读至大学毕业,成为内地一 位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工作者,那么,就不可能会有今日的香港首富超人李。 李氏一家流落香港,幸得亲戚庄静庵的帮助,暂时有小小的栖身处。 李云经不愿给姐夫庄静庵添大多麻烦,战时流落香港的亲友及家乡人实在 太多,都希望得到庄静庵的资助。 李云经正是在这种一家人生活无着落的情况下,坚持送李嘉诚上香港 的中学。父心之诚之切,年仅12岁的李嘉诚心领意会,只有通过发奋勤学, 来报答父恩。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市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正在这个非常时刻,李云经重病卧床。他长久劳累,患上肺病,为了一家 的生计,一拖再拖延误了治疗。他病倒之时,肺病已到晚期,不得不住进 医院。 为了让李嘉诚继续学业,李云经偷偷将药钱省下来,作为儿子的学费, 病情愈拖愈重。李嘉诚每天给父亲送饭,父亲总是埋怨太多太好,并以内 疚的语气责备自己不该在这个时候病倒,拖累了一家。李嘉诚每次离开医 院,总是泪湿眼帘。
… 页面 176…
病榻中的李云经,常向李嘉诚灌输处世立命之道:“人穷志不穷”;“贫 而无怨,富而无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以诚待人, 诚实是金;以善修身,善莫大焉”。李嘉诚对此刻骨铭心。 1943年,李云经不治谢世。临终前,李云经把儿子叫到床前,颤抖着 抚着儿子瘦弱的双肩,说道:“阿诚,这个家就全靠你担当了,你要为李家 争口气啊!” 李嘉诚捏着父亲的手,泪水潸然,哽咽着答应父亲。 这一年,李嘉诚才14岁。 打工生涯 父亲死后,李嘉诚不得不辍学,担负起供养母亲和弟妹的重担。 日治时期,香港经济空前不景气,工厂停工,店铺关门,大批的人失 业流落街头,不得不做日本人的劳工,修机场、开矿山。李嘉诚年幼个小, 做劳工都不合格。 母亲带着李嘉诚沿街求职,一家一家问,诉说家庭的不幸。那年头, 许多人自顾不暇,纵是同情,也帮不上忙。受白眼、遭冷遇,更不消说。 李嘉诚回忆这段往事,却毫无埋怨之意,他说:“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若一个人一生太顺,或许不是什么太好的事。” 母亲终于为儿子在茶楼找到一份工作,做煲茶的跑堂。工作来之不易, 李嘉诚分外珍惜。再苦再累,他都会忍着,不让母亲担惊受怕。李嘉诚虽 是苦出身,但很少干体力活。拎着大茶壶一天跑到晚,骨头就像散架似的。 晚上,母亲见儿子强打笑颜又疲惫不堪的样子,忍不住就掉泪。 “披星戴月上班去,万家灯人回家来”——这是李嘉诚对那段生活的 概括,这句话背后,自然有许多可叹可泣的故事。 有一次,李嘉诚在茶楼往返匆匆馒茶彻茶,因过份劳累,走路趔趔趄 趄,不小心把茶水洒地上,溅湿了一位茶客的裤脚。茶客是茶楼的衣食父 母,李嘉诚吓得一脸煞白,等待挨茶客的巴掌,继而被老板训斥炒鱿鱼。 老板见状,跑过来向茶客道歉,并欲训斥李嘉诚。这位茶客,不但没 责备李嘉诚,还为李嘉诚开脱,说他小小年纪就打工赚钱谋生,实在不容 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老板脸色转悦,未对李嘉诚怎样。 成为巨富的李嘉诚对友人道:“这虽然是小事,在我看来却是大事,如 果我还能找到那位客人,一定让他安度晚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