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2/4 页)
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其使命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并通过四大政治制度建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是中国30年政治建设和发展的基本行动框架,既展现了过去,也决定了未来。
我们固然能够通过这个行动框架来把握中国政治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但要把握这个行动框架的内在逻辑,就必须寻找到这个行动框架的逻辑起点,由于这个逻辑起点决定着这个行动框架下的具体行动的出发点和价值取向,所以,也就构成了整个行动框架的中轴。这个中轴内在于整个行动框架之中,并显现为具体的规定,是整个行动框架在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之中长期运行所聚焦出来的行动的逻辑起点。这个逻辑起点在决定具体行动的出发点和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决定了整个行动框架的意义所在。寻找和定位这个中轴的目的,是为了对中国政治建设和发展30年的历程有一个整体的和逻辑的把握。显然,这种把握不是基于内容的罗列和历史的铺陈,而是在总结和归纳的基础上,对整体进行有逻辑的还原和再现。
这个分析方法是*的研究方法,在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那里被概括为“中轴原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实际上分两步,第一步完成的是提炼完整表象背后的抽象规定;第二步是以这个抽象规定为出发点,在观念或理论上有逻辑地还原和再现所把握的表象,从而使表象获得有逻辑关系的存在。至于这个抽象的规定与逻辑存在的表象之间的关系,可以借用*关于“普照的光”、“以太”的比喻来说明。他说:“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支配着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支配着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一切其他色彩都隐没其中,它使它们的特点变了样。这是一种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有效政治与大国成长(11)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完全接受了*的这个研究方法,并冠之以“中轴原理”。贝尔认为,对于经验来说,事实顺序是第一位的;对意义来说,逻辑顺序是第一位的。思想靠发现一种表达基本格局的语言来认识自然,逻辑顺序形成的是概念性图式。在这里,贝尔所表达的就是*的两条道路。贝尔继续指出,概念性图式的基础是中轴原理,并具有中轴结构。“中轴原理和中轴结构的思想力图说明的不是因果关系(这只能用经验关系论来说明),而是趋中性。在寻找社会如何结合在一起这个问题的答案时,它设法在概念性图式的范围内说明其他结构环绕在周围的那种组织结构,或者是在一切逻辑中作为首要逻辑的动能原理。”贝尔认为许多社会科学大师们都在他们的论述中含蓄地运用了这个原理和结构,他举例说:
在《美国的*》一书中,平等是说明美国社会中*思想传播的中轴原理。对于马克斯?韦伯来说,合理化过程是理解西方世界从传统社会变为现代社会的中轴原理;合理的统计,合理的技术,合理的经济道德,以及生活态度的合理化。对于*来说,商品是资本主义的中轴原理,而公司企业则是他的中轴结构。对雷蒙德?阿伦来说,机械技术是工业社会的中轴原理,而工厂正是他的中轴结构。
至此,我们基本明确了用于从整体和逻辑把握研究对象的中轴从何而来及其原理和结构。基于这个方法来思考和把握中国的政治建设和发展,我们就不会简单地将其视为*法治的建设和发展过程。*法治建设的背后实际上是制度建设,如四大制度建设,在中国的政治逻辑中,制度建设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是紧密相关的,而在这30年里,党的领导和建设的根本使命就是创造中国整体有效发展,而党实现这个使命的首要前提就是党要健康、要稳固。如果我们由此来逻辑地还原中国30年政治建设和发展,那么我们就会看到,中国的政治建设和发展始终坚持以*法治为核心目标,而其实际的逻辑起点则在于创造有效政治,保持中国政治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整体有效。概括来说,这个逻辑起点就在于保持中国政治的有效性。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应该从政治有效性出发来把握30年的中国政治建设和发展。可以这样说:政治有效性是中国政治建设和发展的中轴原理,而中国共产党则是中国政治建设和发展的中轴结构。
至于这个中轴原理与中轴结构的关系,*的一句话将其道明:“我们的改革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